400-688-2626

普惠金融迎技术节点 百度金融要服务没有征信的五亿人

来源:互联网 2016-11-22 19:35:26

  随着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落幕,全行业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逐渐深化,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以及蓬勃发展带来的巨大能量,颠覆着所有互联网从业者和公众对互金的认知,但全行业达成一致共识——金融 ...

  随着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落幕,全行业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逐渐深化,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以及蓬勃发展带来的巨大能量,颠覆着所有互联网从业者和公众对互金的认知,但全行业达成一致共识——金融科技是发展普惠金融的最佳利器。

  今年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以“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普惠金融成为前所未有的关注焦点。在金融科技分论坛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年报(2016)》报告发布,报告提到,2015年,互联网支付、互联网保险、消费金融、直销银行、互联网证券等快速发展,新型创新技术金融的跨界融合趋势在加深,技术与金融更紧密结合,创新了金融的业态。

  早在今年6月,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5》报告,也重点提到金融信息的安全化,希望推动生物识别、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新兴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
两份国家级的报告指出了国内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方向,即发展金融科技,升级金融服务。

  可以说,经过四年来的野蛮生长,互联网金融全面进行监管时代,P2P网贷、消费信贷均需合规合法,披着互联网的外衣,进行制度套利甚至非法牟利的空间正快速消失,依靠高利差、高成本驱动的平台也将难以为继。只有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技术优势,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现普惠金融,才有未来,这也正是政府所鼓励的。
中国现正着力于搭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覆盖广的金融体系,为普通百姓、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这正是普惠金融的本质。传统金融囿于风控手段和服务成本等制约,在服务小微用户方面往往力有不及。

  日前,在乌镇互联网大会的金融科技圆桌讨论中,百度高级副总裁朱光就指出,“现在主要的金融服务机构,服务的对象是那些在央行有征信记录的人,这个数量大概有3亿人左右,但中国有金融需求的人口可能有八亿,剩下的5亿谁去服务?“

  而随着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可以采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手段,实现高效率、低风险的风控,降低成本,提供个性化服务,更好利用技术真正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朱光在讨论中也强调,技术创新才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唯一途径,而百度金融致力于成为一家真正意义的金融科技公司。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百度起步不是最早,但是,基于其原生的能力,加之政府方向的明确,以技术“起家”的百度金融后劲实足,正渐入佳境。

  比如,百度搜索每天响应60亿次的搜索请求,成为中国人获取信息的主要入口,这让百度建立了技术与数据基础,也成为其强大获客能力的基础;除了PC上的数据外,手机百度、百度地图、百度钱包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信息、行为信息,都通过建立了数据开放平台,将运营商数据、政府数据、网贷数据、企业数据等纳入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对数据进行清理、分析,扩大数据维度,这让百度成为国内少数几家真正拥有大数据风控能力的公司。

  随着计算机实时计算能力以摩尔定律进行,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应用,将诞生出不少新的金融创新。

  据了解,百度大脑语音识别的准确率达97%,人脸识别技术的准确率达99.7%,百度可以从语音、图像、活体、手写签名等方面进行身份识别,朱光表示,身份识别在一到两年之内一定会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而真实的身份识别是金融服务的基础。而且,如量化投资、智能投顾等高阶应用也正在快速发展中,量化投资需要在实时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进行以毫秒级的反应,采取准确的金融策略,获取收益。

  有些互联网巨头将金融业务视作自身生态的标配,甚至视作自己的自留地,相比而言,百度纯粹的科技色彩更容,其“金融科技”的视野更加宽广,从百信银行、百安保险等合作的项目可以看出,百度希望将其技术能力与传统金融结构结合,将自身能力与数据资源与中国现有金融体系对接,承担一个赋能者的角色。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已经发展到了下半场,金融科技拿下了互联网金融的接力棒,将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开辟另外一种可能。但是,普惠金融不只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职责。

  事实上,除了金融科技的增量外,传统金融行业也在科技的冲击下,开始了创新之路。除了少数金融机构有较强的IT能力外,大量传统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创新的金融公司,其IT、技术能力都是缺乏的,百度金融坚持“金融科技”的定位,与现有金融体系分享其能力,将能从更宏观的层面服务于中国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金融科技的助力下,让那些传统金融服务的边际人群享受金融获得感,使得金融服务更加“触手可及”,这是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8亿人纳入征信体系只是一个开始


网络 2013-12-14 13:25: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