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今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由中国改革报社编制的《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预警报告》正式发布。中国改革报社社长程晓波表示,在“双十一”即将来临之际,发布《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预警 ...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今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由中国改革报社编制的《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预警报告》正式发布。中国改革报社社长程晓波表示,在“双十一”即将来临之际,发布《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预警报告》,既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实用指南,也是对各电商诚信经营、规避风险的预警提示。
程晓波说,当前,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不但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动能。其中,“双十一”从电商发起的商业节日逐渐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商业革命与文化热潮,而且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网络化应用的一个“晴雨表”。
不过,网络购物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虚假交易、合同诈骗、商品假冒等失信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些信用问题的存在,不仅涉及到消费者切身利益,也事关电子商务领域的健康发展,甚至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
“我们编制和发布这份预警报告,既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实用指南,也是对各电商诚信经营、规避风险的预警提示,目的是营造健康理性的网购氛围和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程晓波说。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2015年,中国改革报社会同国家信息中心、中诚信、奇虎360等多家单位共同编制了《2015双十一综合信用评价报告》。这是我国首个利用大数据监测分析,专门针对“双十一”购物节所做的综合信用评价报告,也是首次以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的方式形成第三方信用评价的有益尝试和创新实践。
根据这个报告反映出的问题,今年8月,编制方在信用中国网站又开展了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状况问卷调查活动,内容涉及网购过程中电商、电商平台潜在的信用风险,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建设状况,消费者遇到的一些问题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咨询和征求了国家信息中心、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单位和电商平台,以及一些业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预警报告》。
记者了解到,这份预警报告的内容框架主要是“3+2”的架构,“3”是主报告的三部分内容,“2”是两个附件。主报告在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信用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发展态势;第二部分是主体部分,也就是“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提示”中,分别归纳出了“消费者应防范的十大信用风险”和“商家应防范的八大信用风险”。消费者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商品信息的“表里不一”、优惠促销暗含的水分、特殊商品“以假乱真”、售后服务“名不副实”以及钓鱼网站“花样骗现”等等,商家信用风险主要包括职业差评“网购碰瓷”、“职业打假”广告索赔、“黑手买家”恶意退货和专业“炒信”恶性竞争等等。第三部分,分别提出了“关于消费者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关于商家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消费者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重点是做到“五个检查”和“五个切记”;商家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重点是做到“十个加强”,这是主报告的三个方面的内容。附件部分是“十个诚信典型案例”和“十个失信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是我们在众多电子商务领域的信用风险案例中选取的,尽可能涉及不同类别,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程晓波表示,“双十一”从最开始的籍籍无名,到如今已经从天猫发展到全电商平台,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规模量、社会影响度里面涉及的问题、包含的领域越来越大,可以说“双十一购物节”已经不仅仅是商业问题,其实变成了一个文化现象。在“双十一”中来挖掘诚信问题,抓住“双十一”这样一个节点切入,进行信用方面的建设,既是对消费者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商家提个醒,其实目的还是共同维护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好的发展环境,推进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乃至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