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绵阳警方最近成功的就是破获公安部挂牌督办的“5·26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正式的抓获包括银行管理层在内的犯罪团伙骨干分子15人以及查获公民银行个人信息257万条、涉案资金230万元,同时也是打掉了侵犯 ...
最近,绵阳警方最近成功的就是破获公安部挂牌督办的“5·26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正式的抓获包括银行管理层在内的犯罪团伙骨干分子15人以及查获公民银行个人信息257万条、涉案资金230万元,同时也是打掉了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这一黑色产业链。
银行员工查询信息售卖
账号出售者提成
调查中,民警发现,虽然查出了夏某出售查询账号,但是,作为行长,夏某并没有直接查询信息售卖。那么,又是何人将信息查询到进行售卖的呢?经过大量的侦查,让民警再次感到震惊的是,查询信息售卖的,竟然又是银行员工,而且是远在辽宁省的一家银行员工。今年8月1日,专案组民警在辽宁省,将涉案的辽宁省某市中信银行工作人员戴某某、韩某某以及另一名嫌疑人宗某某抓获。
经审查,嫌疑人宗某某从邹某处获取银行征信系统查询账号后,伙同戴某某、韩某某2人利用在中信银行工作职务之便,利用查询账号登录银行内网,然后利用非法软件在短时间内大肆获取公民个人征信报告50余万份,以30-50元不等的价格出售给各级中间商合伙牟取非法利益。“根据掌握的情况,出售查询账号的人,不仅账号要卖钱,购买者查询信息后,销售账号的人一般一条信息要提成10元钱,一个账号基本上可以挣几十万元。”10月14日,绵阳网安支队相关负责人说,不过本案中的夏某没有提成。
黑色产业链4个团伙构成
“杨女士的信息,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泄露,然后被卖给了小额贷款公司,然后被骚扰。幸运的是,没有遇到诈骗团伙。”绵阳市网安支队相关负责人说。警方给记者进行了梳理,该黑色产业链由“号主”团伙、“中间商”团伙、“出单渠道”团伙、“非法软件制作团伙”四层架构组成。
“号主”团伙即为涉案农商银行支行行长夏某和姚某某,夏某将账号出售给姚某某,再由姚某某将账号卖给胡某等“中间商”团伙,胡某等人又将账号卖给“出单渠道”团伙邹某等人,由邹某等人伙同另外一家银行的员工戴某某、韩某某,利用职务便利大肆窃取公民个人信息。随后,他们再将查询到的信息卖给“中间商”团伙。
该负责人表示,因为公民在银行的征信记录、账户明细、余额等都被查得清清楚楚,“中间商”团伙又将这些信息卖给了国内小额贷款公司、非法调查公司、诈骗团伙,极易滋生下游犯罪,给群众带来重大损失。“银行必须要堵住漏洞,管理好员工,普及好法律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民个人的信息安全。”该负责人说。
个人信息泄露了咋办?
公民可通过三种方式维权
根据“新华视点”报道调查,通过银行“内鬼”倒卖信息、转手给“合作公司”等方式,商业银行成为信息泄漏的源头之一。但种种例外条款、免责规定,往往让消费者问责无门。对此,国家网信办提示,个人信息遭泄漏后,公民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维权:
一是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遭遇信息泄漏的个人有权立即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二是个人还可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国家网信办所属的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将专职接受和处置社会公众对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举报。”杨春燕说。据了解,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举报热线为“12377”,网址为www.12377.cn。
三是消费者还可依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通过法律手段进一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
还有哪些信息被倒卖?
医院就诊、网购记录等都包含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我国累计发行信用卡4.36亿张。经互联网管理部门初步调查,信用卡信息泄漏原因较为复杂,一是商业银行由于内部管理等原因导致信息泄露;二是持卡人安全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信息被盗;三是第三方机构在持卡人网上支付过程中,非法存储银行卡敏感信息导致信息泄露。记者调查也发现,在现实中,堪称“海量”的个人信息在网上贩卖,信息泄漏倒卖的渠道繁多,甚至公民的医院就诊、网购记录、开房信息也曾以“几毛钱一条在出售”:
患者就诊记录被公开贩卖:根据知情人士提供的线索,记者加入了一个名为“健康资源-病人数据”的qq群。该群的简介信息中,“经营销售病人数据、住院数据、挂号数据、医保结算报销数据”的字样赫然在列。部分卖家表示,可提供包括新生儿及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患者数据,患者的姓名、年龄、病史等私密信息均包含在内。
网购物流信息被随意买卖: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达3.32亿人。网购消费者提供的个人姓名、收货地址、联系电话、购物品类等信息,都进入公开贩卖的“黑市”。一家自称淘宝数据商家的qq平台卖家表示,网购者的物流信息、所购商品信息等数据需求量很大,可全天发货,最便宜的一份“花2000元就能买到3万条个人信息”。
大量会员卡及会员服务要求“有身份证才能使用”,但是管理不善导致信息外泄:业内人士表示,各种商户要求个人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多,消费者普遍没有选择权。2012年12月,上海白领王金龙先后在广州、深圳入住汉庭酒店。2013年,一份“2000万开房信息”的数据在网上泄露后,王金龙下载网络流传文件包,发现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和开房时间等信息均在其中。
如何处理信息泄露者?
信息的传播者和使用者均有责任
杨春燕表示,国家网信办成立以来,已于2014年推出了“微信十条”新规,明确规定了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的个人信息保护责任。杨春燕提示,广大民众要进一步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尽量不随意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
事实上,猖獗的信息交易“黑市”已使消费者付出惨痛代价。目前,记者在qq群、微信及部分电子商务平台检索发现,不少个人信息“黑市”依然存在。刘春泉认为,用户信息泄露涉及多个违法主体,作为源头的银行到作为传播渠道的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的传播者和使用者均有责任。“对处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来说,从内控上严格防范客户数据泄露,对自身并没有明显的好处,往往以各种借口推卸责任。”
傅蔚冈建议,当居民遭遇垃圾短信或骚扰电话后,可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即使用客户数据从事电话销售的企业需自证信息系通过合法途径获得。“允许个人隐私信息免费交易、贩卖的网站,也通过非法信息市场获得了流量和盈利,也应当被处罚。”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