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间教育服务类网站“上大学网”公布了第五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榜单共有73所虚假大学,涉及16个省份,其中北京23所,约占1/3,再次排名第一。此外,山东8所、上海和四川各7所。(5月20日《新京报》) ...
日前,民间教育服务类网站“上大学网”公布了第五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榜单共有73所虚假大学,涉及16个省份,其中北京23所,约占1/3,再次排名第一。此外,山东8所、上海和四川各7所。(5月20日《新京报》)
“榜”上有名,脚下有路。自2013年“上大学网”首发《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至今,已经曝光五批共计400余所虚假大学。而一些虚假大学被曝光后,仍死灰复燃。难道是,野“鸡”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确实,野鸡大学站在“互联网+”的风口。它们的“招生”基本伎俩主要是,在网上大量发布“虚假信息”,把自己说得“比凤凰都美丽”,并热情抛出地“橄榄枝”,或再利用掌握的考生信息“满天撒网”……互联网是它们可以利用的主要工具之一。
此外,“名称教育学”也是野鸡大学生存的一个温床。通常,野鸡大学都有一个好听的校名,或从正规大学校名里“断章取‘字’”,或用“中字号”与“国字头”,山寨水平是一流的,假冒伪劣自然是超一流。并且,运用低成本、低风险、“游击战”的运作模式,让其生存与生活得很滋润。良莠不齐的招生信息与资讯,让一些普通考生难以分辨,尤其是低分数的考生,“求学心切”,囫囵吞枣就将“野鸡”给吃了。
整治野鸡大学刻不容缓。无论是从净化招生市场环境的角度,还是从保护考生利益的视觉;无论是维系招生市场公平正义,还是从源头上对考生负责……都必须揪掉野鸡大学的“鸡毛”。监管部门“剑亮”是必须的,打假贵在真行动,而不能简单地发发通知与提醒完事,或者说,只是送来一封“鸡毛信”。当然,官方力量与民间力量要形成“合力”,呈围剿之势,一方面“揪住鸡毛”不放,撒掉“画皮”;另一方面要挖出野鸡大学背后的“操纵者”与“靠山”。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针对野鸡大学,需要“互联网+监管”,甚至是“监管+互联网”。既然野鸡大学主要活动在互联网之上,监管的触角必须“上网”,尤其是监管要引入互联网思维。进一步讲,无论是突击性监管,还是日常性监管,都必须站在“互联网+”风口,让“监管+互联网”形成新常态——相关信息的及时发布,相关进展的及时公布,相关查处的及时通报等。唯如此,才能让野鸡大学“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