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令普惠金融成为可能,这为中国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征信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而数据和技术正在成为互联网征信关键门槛。 长久以来,我国征信市场是指央行征信系统,但其主要收集以银行信贷信息 ...
“互联网+”令普惠金融成为可能,这为中国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征信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而数据和技术正在成为互联网征信关键门槛。
长久以来,我国征信市场是指央行征信系统,但其主要收集以银行信贷信息为核心的企业和个人信息,截至2015年4月底,该系统收录自然人8.6亿,其中有信贷记录的3亿人,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近2068万户。然而,依然有超过5亿多人的征信情况未能纳入系统。
随着普惠金融在中国的推进,如何满足这没有征信记录的5亿多人的金融需求,正好成为互联网大数据征信的市场机会。
目前,有8家民间征信公司成为首批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这意味着央行开了“半扇门”,让这些第三方机构均进入大数据征信业务。其扮演的是数据融合,打破数据壁垒的中间人角色。
“不过,相比牌照,数据和技术正在成为个人征信领域更为关键的门槛。”前海征信负责人认为,在征信行业的产业链,个人征信公司经营成功的关键在于,数据来源的范围和准确性;数据处理能力;是否足够了解行业,数据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客户要求、是否具有多样性。
过去的传统征信风控手段通常是让贷款人填表,然后工作人员打电话去和表上的联系人逐一核实信息。这种线性风控很容易被虚假信息左右。而互联网征信却可以活用搜索痕迹、社交痕迹等等关系工具,进行动态风控。
如今的大数据征信比传统线下数据的优势是,可以通过更多关系型的数据来提供比原有征信机构更准确的判断。但同样的,非常多的碎片化信息该如何整合、建模,如何筛选出重复的无效信息、或者虚假信息,去除当中的数据噪音,这些都非常考验征信公司的数据挖掘能力。
其实,目前介入征信行业,又称得上是大数据公司的并不多,阿里、腾讯、平安三家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其中前两家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基因的崛起,而后者则是金融系的代表。比如,阿里巴巴集团的支付宝实名注册用户超过3亿。平安集团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97亿,此外还有9000多万的线下金融客户。
除了数据,技术也将成为互联网征信的关键门槛。业内认为,未来大数据征信的发展,可能还需要智能硬件的厂商发力共同推进。比如要有让客户随身携带的可穿戴设备,才能精确记录客户的运动轨迹、数据痕迹等。
对于征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芝麻信用曾在内部提到,当下大数据征信还处于第一阶段,即个人征信机构跑马圈地、百花齐放;而到了第二阶段,征信行业或出现大规模并购,最大的两三家公司将占据市场60%以上份额或者更多,其他几家共享细分市场。这个预判基本已经成为行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