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债券市场风控渐紧 山东清源信用评级遭下调

来源:网络 2015-04-15 07:29:46

  近日,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联合资信”)信用评级委员会的公告称,其对山东清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山东清源”)受累为山东金顺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顺达”)代偿担保3.26亿元一事进行现场调研发现,山东 ...

  近日,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联合资信”)信用评级委员会的公告称,其对山东清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山东清源”)受累为山东金顺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顺达”)代偿担保3.26亿元一事进行现场调研发现,山东清源存在对外担保余额规模大、担保比率很高且区域集中度高的问题,决定将山东清源的主体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A+。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山东清源目前尚有一期短融(14鲁清源CP001)未到期,金额为3.5亿元,兑付日为5月20日,为无担保品种。

  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此次评级下调将会影响山东清源后期在债券市场的融资难度,不过上述短融违约风险尚在可控范围内。

  值得关注的是,除山东清源外,今年以来已有9家发行人信用评级被下调。“被下调的发行人,除自身处于产能过剩行业外,还出现了担保风险等偶然因素。”14日,华南某券商机构的固定收益分析师杨永魄表示,这表明评级机构的风控意识日益趋严,今后信用评级前瞻预测作用将逐渐显现。

  存较高担保风险

  资料显示,山东清源前身为山东清源重交沥青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本6.3亿元,主要从事石化业务,为淄博当地较大的民营企业,并持有山东临淄农村商业银行部分股权。

  山东清源是于2014年5月20日完成的14鲁清源CP001发行,募集资金3.5亿元,期限1年。其公布的财务报表显示,公司近年来经营状况稳定,2010年、2011年、2012年及2013年前6个月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0.67亿元、43.18亿元、92.93亿元及68.19亿元。

  不过,其财报也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公司及下属公司担保总额为16.24亿元,占同期公司资产总额的比例为28.59%,对外担保数额较大。

  3月10日,山东清源公告称,与其同属淄博市临淄区内大型民营企业的金顺达出现流动性问题,公司作为连带责任担保人,至公告日已代金顺达偿还恒丰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家机构已到期融资3.26亿元。

  此前,导报记者也曾跟踪报道过金顺达资金链断裂一事(本报2014年9月26日A1版曾予报道)。据当时了解情况,金顺达涉及的未偿还民间借款、银行逾期贷款等问题资金总额超过10亿元,淄博市临淄区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处理资金及企业重组问题。

  虽然山东清源在3月10日的公告中强调,金顺达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已引进中融泰富资产管理(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的战略投资,并将在逐步恢复生产后偿还山东清源代付债务,且金顺达方面还转让了估值超4亿元的资产给山东清源。但是,联合资信在对山东清源的调研报告中还是认为,公司存在较高的担保风险。

  “金顺达违约事件造成区域内互保风险暴露,企业或有债务风险显著上升,资金压力加大。”报告中指出,山东清源已发生实际代偿,资金流动性受到压力,进而影响到期偿债能力。而在上述分析下,联合资信也作出了将山东清源主体信用等级下调至A+,维持“14鲁清源CP001”A-1级不变的决定。

  多公司评级被下调

  “发行人主体信用评级被下调后,会影响到其已发行债券在二级市场的价格。同时,公司今后发新债的难度会加大,融资成本将有所提高。”杨永魄表示,虽然A+级别意味着违约风险尚可控,但是被下调一级的后果对企业来说依然不容乐观。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山东清源给出的说明文件,还是淄博市临淄区近期透露的信息,均显示金顺达事件正向好的一面发展,但联合资信方面此次依然作出了下调级别的决定。业内人士对此认为,近来频发的债券违约风险事件,显然正在提高评级机构的风险意识。

  “‘ST湘鄂债’的违约,再次给整个信用债市场敲响警钟,指出了国内信用评级的不足。”杨永魄表示,自4月6日中科云网(002306,原湘鄂情)宣布7日到期回售的“ST湘鄂债”尚有2.41亿元资金缺口无力兑付,成为首只本金违约的公募债后,信用债评级虚高、缺乏区分度等问题再度被关注,“包括之前的海龙债等兑付案例中,很多评级没有起到风险预警作用。”

  而这一压力也自然降临到评级机构身上。导报记者注意到,去年以来,多家评级机构开始主动调整发行人及债权评级。其中,今年一季度被下调主体信用评级的发行人共有9家,部分公司更是被指存在兑付风险。如2月9日,鹏元资信评级机构就发布了关于下调奈伦集团主体长期信用等级、评级展望以及“11蒙奈伦债”信用等级的公告。

  杨永魄表示,在今年初债券市场曝出“12东飞债”、“12致富债”和“12蓝博债”3只中小企业私募债违约风险之后,评级机构均及时对其评级进行了调整。“这表明机构正有意加强信用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回归为监管和风险定价服务的本质属性,市场‘看门人’角色将逐渐显现。”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信用消费火爆共债问题显现 多头借贷风险难控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17-12-01 13:12:31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