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晚,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将再度与全国观众见面。每年3·15晚会曝光的内容,都会引起消费者、企业和执法部门的广泛关注。日前,央视3·15晚会总导演史亚东、黄程美透露,今年3·15晚会主题为“消费在阳光下 ...
本周日晚,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将再度与全国观众见面。每年3·15晚会曝光的内容,都会引起消费者、企业和执法部门的广泛关注。日前,央视3·15晚会总导演史亚东、黄程美透露,今年3·15晚会主题为“消费在阳光下”,此次晚会将重点曝光“人傻、钱多、没人管”的互联网行业,此前主办方还向消费者征集那些闹心的网购经历。
毫无疑问,电商时代已经彻底到来。消费维权的一个重要阵地,也转向了网购打假,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年央视3·15晚会把网购打假当作重头戏的原因。事实上,今年3·15到来之际,一些地方也在陆续消费者投诉举报的重点案例,网购上当受骗也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比如,上海市工商局日前公布,2014年12315平台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16.49万件,同比增13.6%,投诉主要集中的消费类别,也都与网购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性。
网购打假问题严重,令人揪心,也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现象。比如,日前,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也认为,当前网购打假虽有成效,但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工商总局将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立法。张茅还强调,要让企业为自身的违法行为付出较高的成本,“甚至罚得企业倾家荡产”。这样说法相信会让很多人产生共鸣,毕竟,制假售假泛滥成灾,就与“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大有关系。要是真能让那些卖假者“从舅舅家赔到姥姥家”,显然不能只靠发狠话,关键还是要有制度支撑。
事实上,25年来,3·15晚会的意旨,也就是推动消费领域的法制建设。要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只要靠法律法规的完善。“消费在阳光下”的最大指向,也就是让消费行为处于法治的阳光下,这样,消费者维权才能勇敢、更有尊严;经营者才能讲规则,更守诚实;监管者才会理直气壮,严格执法。然而,随着中国进入电商时代,很多市场欺诈行为和假冒伪劣产品更有隐秘性,一些问题还处于法律的模糊地带,这都给消费者法治框架下进行维权带来新的困境。
这是因为,互联网购物环境要比以往更加复杂,相对过去,网购也算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易了。网购的迷惑性与隐秘性,也给造假卖假货带来了便利空间,甚至更容易形成一条非常坚固而又难以被发现的利益链条。而且,网购利用的技术手段,依托的交易平台,背后的物流系统,都复杂多样,出现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厂家或平台,需要多个地方部门参与解决,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受执法成本的限制,就容易给查处追责带来很多难题。这一切,显然就要通过完善电子商务的相关立法来厘清不同地方、不同平台、不同主体的责任,使网购打假不再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
网购时代的消费维权,注定只能在完善的法律框架下,才更有力度。为此,各地在今年3·15梳理出来的那些网购陷阱,应该既是对加快网色立法的鞭策和敦促,也是立法者需要认真盘点学习来提高立法质量的信息资料。也只有以法制真正净化电商环境,网购才不会成为消费者的内心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