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河南高考有人组织替考。组织替考者自称,他们花钱可监考各个环节获得通融!打点一个考场起步7万元。一名组织替考者还自称是华中科技大学教师。 看完央视的报 ...
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河南高考有人组织替考。组织替考者自称,他们花钱可监考各个环节获得通融!打点一个考场起步7万元。一名组织替考者还自称是华中科技大学教师。
看完央视的报道,笔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同时也感叹于舞弊者的神通广大、一手遮天。让人吃惊的是:看似滴水不漏的高考怎么有这么大的漏洞。坚不可摧的高考制度,在糖衣炮弹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虽说为防止作弊,考场都用上了指纹机、全程监控设备等高科技手段。但在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切似乎都失灵了。主考官、监考老师都为“枪手”们一路大开绿灯,这些冒牌考生进入考场代考如同进入菜市场那般简单。
在高考前河南省就统一录入了考生的指纹,考生进场都得按中指指纹,应该说有了指纹机这一“神器”,找人代考的成功率几乎为零才是。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视频中,一“枪手”粗心大意把指纹膜贴在了食指上。验了四次,总算在监考老师眼皮底下通过了。既然能够来监考,智商与视力肯定还可以,分得清食指与中指。监考老师如此熟视无睹,要说这里没有利益输送,你相信吗?从考试诞生那天起,就有了作弊,屡禁屡犯。作弊被抓的成本相对于成功后的巨大收益,使得他们铤而走险。古代科举考试,冒着杀头流放的危险作弊的大有人在。像河南这样买通主考官、监考老师,明目张胆的舞弊的确少见。
高考,可以说是中国目前最为公平的考试,有缺点却是无法取代。十年寒窗,多少寒门学子凭借高考,鱼跃龙门,改变命运。如今,即便有了高考,寒门学子也不能说考过“富二代”、“官二代”。 “枪手”代考,伤害的不仅仅是那些努力拼搏,刻苦学习的学子。甚至可以说,是对高考制度一记绝妙讽刺。如此大行其道的舞弊,也深深伤害了社会公平。通过央视曝光,相信等待舞弊者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更可悲的是,“枪手”、中介、家长之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条。分工明细,操作成熟,俨然经营了多年。若不是央视曝光,此类勾当不知还会存在多久。其实,这些只不过是金钱、“关系”社会在高考考场的另类现身罢了,斩断该灰色利益链条刻不容缓。
顶层设计上,设计者一直在千方百计杜绝高考舞弊,用上了现代的诸多科技手段,但舞弊者依旧大行其道。可见,关键在执行。即便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好好执行的话,也只是一纸空文,难以奏效。为维护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应该把监管责任落到实处,让舞弊者无法遁形,恐怕这才是制胜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