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金融持续火爆,移动支付不断创新,悬在半空的央行“监管之剑”不断落下。上周四,央行发话暂停虚拟信用卡与二维码支付。然而,市场尚未完全吸收,又有消息称,央行将对第三方支付大下狠手。始于去年末 ...
随着互联网金融持续火爆,移动支付不断创新,悬在半空的央行[微博]“监管之剑”不断落下。上周四,央行发话暂停虚拟信用卡与二维码支付。然而,市场尚未完全吸收,又有消息称,央行将对第三方支付大下狠手。始于去年末这场互联网金融盛宴正遭遇紧急刹车。业内纷纷猜测,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观察期”已近尾声,接下来,超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将迈入“规范行驶时代”。
京华时报[微博]记者高晨马文婷
□市场
二维码支付安全性存疑
3月14日,央行一纸通知下发到支付宝[微博]、腾讯手中,暂停虚拟信用卡以及二维码支付业务。虽然当事各方表态将积极配合监管补充资料,但是央行这一纸通知无疑搅乱了中信银行(4.70, 0.24, 5.38%)与阿里、腾讯的合作计划。而更令阿里、腾讯这两家互联网巨头备受打击的,还有被暂停的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业务,阿里和腾讯此前已为此不计成本地烧了数十亿元,最热闹的就是嘀嘀与快的打车软件之争。
为何叫停虚拟信用卡及二维码支付?央行给出的理由是安全性待完善。有报告显示,通过二维码传播恶意程序的比例在2013年增长迅速。“将条码(二维码)应用于支付领域有关技术,终端的安全标准尚不明确。虚拟信用卡突破了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央行在文件中指出。
在随行付支付有限公司CEO申政看来,创新业务在大规模推广之前,央行有责任提出安全风险方面的要求,“在支付上的创新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检验的,信用卡发展这么多年依然存在各种风险。”申政表示。
虚拟信用卡实现突破
银率网分析师认为,对虚拟信用卡的暂停,主要是因为安全性和风险性。为何传统的信用卡审批较慢,就是因为发卡银行需要根据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去做评测,看看申请人是否有还款能力,据银率网所知,目前每家银行的信用卡中心都有一个自己的信用卡评分体系,评测涉及到信用卡申请人的方方面面,除了传统的申请人收入情况外,甚至申请人婚姻状况、学历情况等都会影响到信用卡是否能够审批,能够审批多少的信用透支额度。
事实上,即使银行对于信用卡审批如此严格,信用卡的坏账率依然持续攀高,每年央行公布的信用卡逾期率都不乐观,那么审批速度快、不需要提供更多申请资料的虚拟信用卡的风险性明显会更高。
除此之外,虚拟信用卡的安全性问题也是央行考虑的问题,信用卡盗刷问题一直是困扰发卡银行的难题,虚拟信用卡如何防范盗刷?一旦用户手机丢失,发卡机构如何保证用户资金安全?
未能提供风险准备方案
讯联金融支付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寇向涛指出,上述业务未向央行报备,没有提供风险准备方案及资金安全说明,也没有应急措施。
关于被暂停的网络信用卡,讯联金融支付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寇向涛指出,虚拟信用卡违反了银监会2011年2号《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中,需要提前一个月向监管部门申请并获得核准的规定;此外,该业务突破了条例中的三亲原则(亲见亲核亲签),也跨越了四十三条“不得全程自动发卡”和七十一条“核心业务不得外包”。
银联资深业务专家王建明表示,线下收单业务应严格遵守《收单业务管理办法》。但是通过线下条码的支付方式,将线下业务变造为线上交易,利用线上线下的价格差异实现监管套利,规避了国家对线下交易的监管要求,违反了异地收单管理要求。
□影响
触动银联的奶酪
目前国内发行的每一张银行卡上均印有“银联”标志,因为按照相关规定,发行银行卡就必须走银联。而在国内每刷一次卡,提供刷卡机的商户都需要支付一笔手续费,这个手续费被分成了三份,发卡行拿走70%,提供POS机的银行或银联的子公司“银联商务”拿走20%,银联拿走10%。也就是说消费者每刷一次实体卡,银联都会有一笔收入。
而支付宝、腾讯所推的条码支付、虚拟信用卡产品,刷卡手续费仅有发卡行和收单行(主要是第三方支付企业),银联完全被架空。而二维码等支付方式本质上是用线上方式来做线下收单业务,银联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害。
针对央行暂停虚拟信用卡产品以及二维码支付,中金公司点评认为,这些新业务导致银联的利益受到损害,动了银联的奶酪是暂停的主因。银联对此的回应是:“事实上施阴谋者最易以阴谋论指人。”
银联表示很受伤
对于银联干预央行决策的传闻,中国银联明确否认并表示:“事实上施阴谋者最易以阴谋论指人”。“如果把此举看做是为了保护银联的利益,那就把央行的监管举措看得太狭隘了。”央行官员也表示。
银联指出,去年6月央行废止了联网通用的五个文件,标志着对银联的政策保护已经彻底取消。银联作为开放性的平台,愿意与包括支付宝、财付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开展平等的合作,共同推进业务创新发展,但是这种合作必须符合市场规则、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
不可否认的是,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崛起让银联“很苦恼”。“我最近非常苦恼一件事。中国人民银行[微博]批准了25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机构当中前20家占了90%多的市场份额,这20家机构千方百计地绕过银联进行转接清算,银联的交易量分流得非常明显。”银联总裁时文朝说。
时文朝表示,“中国银联躺着挣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中国银联一夜之间开始‘裸泳’。”
□变局
互联网金融监管落地
风生水起的第三方支付还遭遇了央行“第二弹”,3月11日,央行下发的《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几乎可以说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灭顶之灾。
草案中规定,转账方面,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消费方面,个人支付账户单笔消费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同一个人客户所有支付账户消费月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
易观国际[微博]高级分析师张萌认为,这份草案反映出了第三方支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后,央行已经开始动手对其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但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影响还得看最终出台的文件。
明确第三方支付定位
有观点称,对数额设限,央行的想法是,将支付机构网络支付定位为小额消费账户,是银行支付渠道的一个补充。且央行希望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够更多在金融基础设施缺乏的地方提供支付服务。但牌照下发后的这几年,支付机构却在抢占发达地区的市场,更热衷在金融资源集聚的大城市跑马圈地,这是央行所不愿看到的。
央行人士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在征求意见稿中有一条规定:“超过限额的,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目的是引导虚拟账户向小额、便民、业务风险可控的方向发展,将大额交易引至银行账户处理。
观察人士指出,限额管理一出,意味着央行对第三方支付目前市场发展现状、定位和未来走向的基本判断发生了重大调整,央行态度很明显,支持第三方做小额支付,而在大额支付方面,央行已有保留态度。更深层地说,此举表明互联网金融监管观察期已结束,起码第三方支付的监管观察期要结束了。
■记者手记
慎踩刹车忌挂倒挡
“暂停”两字颇有意思。暂停没有问题,互联网金融的战车跑得太快,叫停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问题是,暂停之后怎么办?在一日千里的互联网时代,如何选择才能顺应时代、顺应民意,还需更多智慧。正如微信上线之后,传统短信及彩信业务几乎遭受灭顶之灾,服务商一时也接受不了,可喜的是主管部门并没有祭出屠刀。唯一的应对之策就是公平竞争,开发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将用户光明正大地吸引过来。 开车上路,遇到安全问题,稍微有点经验的司机就知道,应当踩刹车,并且适当控制方向盘的走向,甚至靠边停车,解决故障之后再上路。但不可以挂倒挡、开倒车。央行对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可以说是亮了一张黄牌,要求其靠边停车,解决好问题再上路。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确实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存在合规性和安全性问题,有着一定的支付风险,二维码本身可能并没有错,但是一旦被犯罪分子利用,则一定会造成不小的危机。
要保证互联网金融的战车不出轨,管理者只能跑在前面,将轨道铺好,信号灯装好,并实时监控。而不是因为问题的存在,将孩子与脏水一起倒掉。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