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国家食药总局联合国家卫计委公布近期乙肝疫苗疑似死亡事件调查结果,18例怀疑与接种康泰公司乙肝疫苗有关的死亡和不良反应病例中,仅1例不排除疫苗引起的异常反应。就此,多地接种乙肝疫苗导致婴儿死亡 ...
1月3日,国家食药总局联合国家卫计委公布近期乙肝疫苗疑似死亡事件调查结果,18例怀疑与接种康泰公司乙肝疫苗有关的死亡和不良反应病例中,仅1例不排除疫苗引起的异常反应。就此,多地接种乙肝疫苗导致婴儿死亡的说法似乎已有定论,此前公众担忧的疫苗本身存在质量问题的判定基本被排除。不过,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仍然表示,卫生部门考虑建立定期向公众公开疫苗异常反应数据的制度。
毫无疑问,疫苗的安全与否依赖的是科学、专业的分析与判断,婴儿家长中的绝大部分都不可能有直接的甄别能力。所以,掌握科技资源和检测职能的政府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这意味着食药局和卫计委理论上承载着所有孩子家人的信任。不过,理论究竟只是理论,现实情况是有一部分家长已经在考虑选择进口疫苗。这里倒无需上升到政治高度,而仅仅是因为婴儿出生后有一些疫苗接种属于“免费且强制”动作,过去我们为“免费”感怀,今天则有人为“强制”生忧,毕竟负责接种的和负责调查检测的同属一家。
多元社会里,无论何种调查结果公布,终究会有人投以不信任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公布的检测结果就丧失了权威性。相反,检测结果所依仗的唯一标尺就是科学本身,而非任何心理、舆论。不过,科学存在于社会中,科学事实是一方面,社会信任又是一方面,科学事实也许可以做到“说一不二”,但社会信任却常常会遭遇“模棱两可”。所以,不管怎么说,政府公布的检测结果会让一部分人心里的石头落下,却未必能够真正消除一部分家长的担忧。
此次,中国疾控中心的态度实际上非常值得玩味,一方面,发布会明确了疫苗本身的安全性,甚至基本排除了“偶合”现象的存在,但另一方面,疾控中心又表示也许将在今后定期向公众公布疫苗异常反应数据,并且形成一个制度。这表明中国的疫苗监管机构意识到,过去的封闭管理模式已经无法确保公众对监管机构的信任,尤其是在监管机构与执行机构存在重叠的情况下,公众的质疑理由几乎永恒存在。
事实上,此次陆续曝光的多例婴儿死亡事件中,尽管疫苗安全因素已经被基本排除,但在社会目光的介入下,疫苗生产、运输、招标、采购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呈现出来,这反而加剧了一些家长的恐慌。再加之2010年山西疫苗恶性事件的前科,公众对于政府公布的疫苗检测报告存留疑问,实在不是什么“不相信科学”所致,而是当科学与政府有关部门暧昧不清时,不清楚自己相信的到底是什么。
当然,“不可知论”并非最值得推荐的选项,相反,公众积极要求监管机构公布信息,以及中国疾控中心定期向公众公开疫苗异常反应信息,彼此间破碎的信任才能被逐渐建立起来。而这一过程也必然会经历一个“痛苦的挣扎期”,毕竟破坏信任如山倒,而建立信任却如同抽丝。
1月5日,面对中国乙肝疫苗产生的社会信任危机,世界卫生组织(WHO)驻华代表处官员表示:“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调查程序,是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的,对中国的乙肝疫苗(应该)抱有信心,这绝对是中国最成功的疫苗项目之一。”WHO官员的发言也许可以让更多人将信任票投给国产疫苗,否则,正如许多专家所担心的,由于一些地方乙肝疫苗接种率正在急剧降低,未来很可能会暴发乙肝疫情。
对于可怖的公共卫生系统性危机,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然而,亟须指出的是,与本世纪初暴发的非典疫情不同,彼时的社会信任还不成为问题,主要问题在于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本身建设不完善,但今天,在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设完善的情况下,假如微小个案被放大为普遍性问题,社会信任的稀薄一定是关键所在。基于此,以信息公开促进社会信任,在确保中国公共卫生安全方面,也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