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在工商部门的鼓励和媒体的号召之下,消费者的投诉意见和抱怨声开始一浪高过一浪。食品消费缺斤短两,杂牌商品冒充名牌以次充好,房产家装消费遭遇黑心商家&hell
近期,“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在工商部门的鼓励和媒体的号召之下,消费者的投诉意见和抱怨声开始一浪高过一浪。食品消费缺斤短两,杂牌商品冒充名牌以次充好,房产家装消费遭遇黑心商家……产品质量和服务难以尽如人意,消费者的权益何时能够切实得到保障?
去年的达芬奇“造假门”、味千拉面“骨汤门”等事件一波接着一波,随着一个又一个国内外知名品牌的谎言被揭穿,大家不禁要问,消费者的知情权如何维护?与企业生存息息相关的信用为何如此不堪一击?我们该如何重构社会的信用体系?
除了产品质量问题外,给消费者造成伤害的还有企业诚信的缺失。有专家指出,国内企业信用下降是客观存在的,商家“捞一把就走”的心态仍然普遍存在,市面上大量的假烟假酒就能说明问题。而国内尚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使一些不良商家有空子可钻,更是打假难、消费者维权难的原因之一。
要让消费者明白消费、明白维权,不妨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例如加大对不诚信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等等。同时,奖优罚劣,对信用度高的企业给予适度表彰,树立商业典范。信用体系的重构虽然任重道远,但有益的探索和改良措施必不可少。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