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中国银监会在北京举行《绿色信贷指引》新闻发布暨研讨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开展绿色信贷提出了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绿色信贷的全面评估工作。对环境和社会表现不合规的客户,应当不予
2月24日,中国银监会在北京举行《绿色信贷指引》新闻发布暨研讨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开展绿色信贷提出了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绿色信贷的全面评估工作。对环境和社会表现不合规的客户,应当不予授信。银监会统计部副主任叶燕斐表示,未来银监会将出台细则,就《指引》提及的标准等问题进一步细化。
叶燕斐告诉记者,绿色信贷是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环保部、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以下简称“两高”)产业的盲目扩张,联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其中规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各商业银行要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而绿色信贷的本质,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完善金融工具。
据介绍,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以绿色信贷为抓手,创新信贷产品,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1年末,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相关贷款余额已逾1.9万亿元。
心有余而力不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之所以央行、银监会与国家环保部联手出台绿色信贷的投融资调控政策,主要基于以下3个原因:其一,近年来,我国面临的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2007年上半年的各项经济指标相继出炉之后,无论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是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都提到了“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此前一年设定的4%节能目标和2%减排目标没有完成也被反复提及;其二,随着一些地区建设项目和企业的环境违法现象较为突出,由于政府对企业污染环境责任的追究日益严格,因污染企业关停带来的信贷风险也开始加大;其三,以往环保机构单部门的调控政策受制于调控范围有限、调控力度不够和调控手段不足等问题,“绿色GDP报告”的无疾而终,以及此前全国范围内的4次大规模环保执法行动后的有限效果,都充分反映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状态。
这种情况下,“绿色信贷”的推出,成为金融杠杆在国内环保领域内的具体实施,也就是说,将环保调控手段通过金融杠杆来具体实现,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应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从源头上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有效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条,遏制其投资冲动,解决环境问题,也通过信贷发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与一些行政手段相比,绿色信贷这样的市场经济手段往往非常有效。据介绍,近几年中,在央行和银监会的指引下,银行业已经在有意识地收缩对“两高”行业的贷款。
国家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在研讨会上向记者表示,绿色信贷已经显现的作用是逼迫企业必须为环境违法行为承担经济损失。他说:“现行法律允许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罚款的额度只有10万元,这样的处罚与企业偷排结余的成本相比是杯水车薪,而绿色信贷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环保部门的执法手段。”
严控信贷资金投向
据叶燕斐介绍,近年来在银监会引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以绿色信贷为抓手,创新信贷产品,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严控“两高一剩”、“落后产能”的信贷投放。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全国19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水泥制造业、炼焦业和印染业等“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增速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低4.7个百分点。
二是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信贷支持力度。许多银行积极创新绿色信贷产品,通过应收账款抵押、清洁发展机制(CDM)预期收益抵押、股权质押、保理等方式扩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融资来源,增强节能环保相关企业融资能力。
三是树立绿色信贷理念,完善绿色信贷制度。许多银行将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自身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有效的绿色信贷促进机制和较为完善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制度。截至2011年底,国内25家规模较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已有13家发布了绿色信贷规范文件。
四是关注并提升自身环境和社会表现。许多银行通过积极发展电子银行,倡导使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减少客户的出行和纸张损耗,提供低碳金融服务;通过营业网点节能改造,推进应用电子办公系统,推行办公节水、节电、节纸,营造绿色办公环境,降低企业自身碳排放量。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