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国务院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我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先进省份,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也应率先要求,在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致力于从企业信用抓起,扎实推进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大见成效,创出品牌,走向纵深。
一、全省企业信用管理示范创建工作初显成效
近年来,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诚信江苏的部署要求,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信用办会同各有关方面启动实施了全省企业信用管理示范创建工作,以“万企贯标、百企示范”为抓手,促进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工作特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企业信用管理示范创建的有效路径在积极探索中逐步清晰。省信用办制定了《关于开展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的意见》和《江苏省2010年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企业信用管理机构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信用管理绩效明显、社会信用形象良好的目标导向,形成了政府组织推动、企业自主创建、中介机构咨询辅导的工作格局。各级信用办、各创建企业和信用服务机构普遍做到协同工作,强化组织,细化任务,狠抓落实。
企业信用管理示范创建的规范标准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制定了《江苏省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创建标准(试行)》,明确四点基本要求:一是强化信用管理建设。包括企业信用管理机构设置和专业人员配置、信用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建设等内容。二是规范信用管理行为。包括企业落实信用管理制度,实施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合同管理、授信管理、商账管理,以及应用第三方信用产品等内容。三是追求信用管理绩效。包括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坏账控制、合同履约,以及经营绩效等内容。四是制定评价考核办法。评价体系包括企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回报社会等重要内容。考评标准采用百分制法,明确权重,分项计分,让创建企业对照标准找差距,使创建工作有章可循。
企业信用管理示范创建的工作机制在不断创新中逐步完善。各级信用管理部门在创建工作中注重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企业信用管理示范创建与信用服务市场培育相结合。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了11家信用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用管理咨询、辅导和培训服务,实现了企业信用管理水平提升和信用服务市场拓展的双赢共进。二是企业自主创建与中介机构辅导相结合。坚持以企业创建为主,激发企业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同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广泛开展企业信用管理诊断、培训和咨询等具体工作。三是提升内部信用管理水平与履行外部信用义务相结合。引导企业着力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和水平,防范信用风险;督促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对上下游客户、广大消费者重诺守信,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展示江苏企业诚信的品质和形象。目前,首批确定的60家贯标试点企业,都严格按照创建标准推进各项工作,积极借鉴采用国内外先进的信用管理方法手段,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二、新形势下推进企业信用管理示范创建工作意义重大
当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标志性指标。从省情实际出发,我们将围绕 “十二五”末在全国率先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这一目标,突出以企业信用建设为主体,开展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和示范创建;以政府诚信为先导,推动政府部门示范应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以社会诚信为基础,加强对社会重点行业职业人群信用规范管理;以司法公信为保障,树立社会公平正义的良好风尚。推动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为税收征管保障、信贷风险管理、政府效能建设服务;加强与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有关的人才队伍、服务规范、制度标准建设,促进全省社会信用体系整体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建设良好社会信用环境,打造诚信江苏品牌,推进企业信用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企业信用管理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加强商务诚信建设,关键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诚信是企业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是最重要、最有力的竞争手段之一。诚信缺失、不讲信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社会文明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若干支撑、保障因素中,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创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必须增强企业诚信意识,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严格履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必须强化企业诚信责任,遵循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形成公平正义、诚信和谐的发展氛围;必须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鼓励企业把诚信经营纳入发展战略,完善管理制度,积极运用信用服务产品,推动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企业信用管理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信用缺失是我国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必须把企业信用管理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各地区、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应当以国际一流企业为标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打造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诚信品牌打造“百年企业”。企业信用管理是应对后危机时期新形势的重要措施。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场信用危机。在国际国内经济运行宏观背景下,我省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迫切需要企业密切关注客户信用状况,同时着力提升自身信用管理水平,有效运用信用产品、信用工具规避和管理信用风险。
三、深入实施信用管理“万企贯标、百企示范”工程势在必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信系统和广大企业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诚信江苏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全力推进信用管理“万企贯标、百企示范”工程。动员组织全省4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信用管理贯标,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形成第三方咨询评估运作机制;围绕各行业和重点产业链中的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和树立一批经得起时间和实践考验的信用管理示范企业,以点带面,引领广大企业持续扎实开展信用建设。到2015年,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达100家,全省贯标企业达1万家。“万企贯标、百企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将切实抓好以下重要环节:
确立理念,凝聚共识。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才能赢得客户信赖、社会认可,才能持续健康地做强做大。企业领导层特别是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经营管理者,应从长远发展大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信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信用管理作为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保证,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良好企业形象的重要支撑。还应通过刚性制度约束和企业文化渗透,将先进信用管理理念转变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增强信用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向社会展示企业的诚信品质。
对照标准,改进提升。以《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规范(试行)》为指南,落实四个要点:一是工作安排有突出位置。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经营管理者应高度重视信用管理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投入足够精力亲自关心,直接推动,及时有效地解决突出问题。二是推进工作有组织架构。建立健全信用管理组织体系,明确信用管理的职能部门并配备专业人员,有条件的企业应成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并充分发挥其从企业负责人到各个职能部门、直至全体职工的承上启下、组织执行的核心枢纽作用,切实加强企业的经营、法律、风险、权益和责任的管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规范行为有制度规章。建立健全以客户资信管理为基础、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一系列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客户信用档案数据库,运用信息技术固化制度执行程序,形成闭环式的激励和惩戒机制,确保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四是全程把控有长效措施。不断强化客户资信管理、信用档案管理、客户授信管理、合同管理、商账管理等各项信用管理工作,合理利用外部信息和服务,使信用管理的理念和措施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落实到人财物、产供销、研技服全流程。
全员参与,务求实效。企业的信用管理涉及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相关工作既需要领导层和信用管理部门的强力推进,更需要广大员工的全员参与。首先要明确职责。根据企业运行实际科学界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职能,同时明确各相关部门配套协同的工作。第二要细化任务。客户资信管理、信用档案管理、客户授信管理、合同管理、商账管理、外部信息开发应用等各项信用管理工作任务,应针对性地加以深化细化。第三要规范流程。各项信用管理任务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岗位,要通过精心设计,统筹安排,使操作流程既衔接合理、方便高效,又能规范明确、防堵漏洞。第四要三化联动。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改造的力度,将信用管理流程嵌入信息系统予以整体设计和强化,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信用管理和其他工作有机融合、有序规范、无缝链接,全面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信用管理“万企贯标、百企示范”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引导企业增强信用管理意识,提升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充分竞争已不是单纯地比规模、比总量,比技术、比创新,还要比信用、比品牌、比形象。企业既要有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爆发力,更要有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树创江苏企业依法诚实经营的整体形象,打造我省企业信用品牌,既是广大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诚信江苏、和谐江苏建设的坚实基础。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