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达芬奇”给消费者上了一堂课

来源:羊城晚报 2011-07-21 17:18:53

“达芬奇家具”事件余波未了,面对这类打着洋品牌外衣的天价产品,短期内消费者或许学会了理性对待,但长期看,达芬奇现象并不会消失,非理性的消费者还是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其实在整个消费市场上,各行各业都潜藏着许多&l

“达芬奇家具”事件余波未了,面对这类打着洋品牌外衣的天价产品,短期内消费者或许学会了理性对待,但长期看,达芬奇现象并不会消失,非理性的消费者还是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其实在整个消费市场上,各行各业都潜藏着许多“达芬奇”,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什么时候会被踢爆,在不幸发生前,这些达芬奇们还会用同样的手段获得暴利,此时,不幸的还是那些不理性的消费者。

例如服装市场,在档次高点的商场,消费者看到的大部分品牌都起了个拗口饶舌的洋名。圣大保罗××、威廉××、××丹顿……反正名字都很洋气,店铺装修也挺上档次,仔细一看,价格更是对得起这份“高贵”的血统。因为他们都号称来自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要是号称自己是日本品牌,老板或许都不好意思出来跟消费者打招呼。

有媒体专门调查了这类企业的品牌运营之道:在国外注册一个服装商标后,然后通过国内的运营团队操作,顷刻间身价暴涨。这类洋品牌往往只是在海外注册了商标,在海外根本没有生产基地、更没有业务经营,这样的国内———国外———国内的路线有着低成本、快达成、高回报等明显优点。要知道,在意大利申请一个服装商标不过三四千元而已。

这一现象已经很多年了,服装品牌对这套营销手法也玩得如鱼得水了,这样的服装品牌越来越多,原因很多,但消费者对洋品牌的盲目追求无疑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在“达芬奇天价家具”事件中,凸显出部分消费者的盲目消费观。这部分消费者一味追求高价、进口、奢华等心态营造了巨大的消费市场,进口奢侈品牌和空壳洋品牌在满足这类消费者的需求时,亦达到快速吸金的目的。

在批判“达芬奇”不诚信营销同时,某些消费者也真的应该反思自己的消费理念。那些洋外壳品牌推出的九万多元的床头柜、两三万的西装、一两万的仿水晶佩饰或者三五千的眼霜……厂商获得了疯狂暴利,而消费者获得的只是一份心理优越感,这样的行为你说傻不傻。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