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前景也不很乐观。对此,普通百姓忧心忡忡,有责部门也绞尽脑汁。普通百姓忧的是还有什么不安全的食品、药品没有被发现,有责部门想的是如何改变食品、药品安全的负面形象,让老百姓安心进食吃药。 对食品、药品安
中国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前景也不很乐观。对此,普通百姓忧心忡忡,有责部门也绞尽脑汁。普通百姓忧的是还有什么不安全的食品、药品没有被发现,有责部门想的是如何改变食品、药品安全的负面形象,让老百姓安心进食吃药。
对食品、药品安全负有重要责任的部门之一——卫生部,昨天向媒体公开了其治理食品、药品安全“乱象”的措施——建立“黑名单”。
其实,“黑名单”早就该建立了。从某种意义而言,现在才想出“黑名单”的办法来治理食品、药品领域的乱象,实为相关领域有责部门的失职。在一些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比较好的国家,有责部门建立的“黑名单”,对那些心存侥幸的害群之马有很强的震慑力。在“黑名单”制度下,任何人既入“黑名单”,就意味着其终身不得从事与食品、药品生产相关行业的任何工作。而“黑名单”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其对某些人设立了永久禁入标志本身,而在于这个禁入标志,对禁入人而言,不啻为其贴上了道德判定的标签,由此带来的禁入领域,可能远不止食品、药品生产领域。由于“黑名单”制度的存在,在食品、药品领域为害作乱者,无异“道德破产”者。而在食品、药品安全秩序正常的社会中,缺德者在任何领域都寸步难行。
但是,实际上,建立“黑名单”制度,并非想象中的大笔一挥把某人填入名单那样简单。“黑名单”制度,是以细致严格的日常监管为前提条件的。怕就怕监管部门日常吊儿郎当,睁只眼闭只眼,瞎猫偶尔撞死耗子,把“倒霉鬼”列为典型,作为自己的政绩,最后再把监管异化为设租,则终了难免导致满目皆墨而“法不责众”,到此时,“黑名单”也只能徒呼奈何。
也许是有责部门在建立“黑名单”制度时,食品、药品安全的严峻局面,令其在把什么人首先加入“黑名单”的问题上颇费踌躇,于是想出了一个“神来之笔”,那就是首先把那些报道食品、药品领域乱象的“极个别”记者加入“黑名单”!从卫生部门角度看,有如此想法,绝非毫无“道理”。报道食品、药品领域乱象的记者,虽然不是有毒食品、有害药品的生产者,但是,造成百姓终日战战兢兢、进食吃药如同服毒的社会不安心理的现象,他们“难辞其咎”。正是记者的报道,给人们造成了监管部门左支右绌、作为不力的印象。
从近几年食品、药品安全的乱象来看,记者之手的确“伸得太长”,几乎每一起影响深广的大案要案,都是不同媒体的记者“越位”揭露的。并且,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如果记者在报道某些食品、药品领域的乱象时,只是浮皮潦草地浅尝辄止,没有过硬的一手证据,那么,监管部门接下来的调查,不是“查无实据”,就是指记者“言过其实”,更有甚者,则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不了了之。记忆不坏的人们不妨翻翻自己的“内存”,看看留在记忆中的近几年食品、药品的“乱象”,究竟有哪些是有责监管部门奉献的。查看记忆之后,人们定会觉得,记者首入监管部门建立的“黑名单”,真可谓“实至名归”。
建立“黑名单”好,公开说出建立“黑名单”这件事就更好,如果通过建立“黑名单”能够消除食品、药品生产领域的乱象就更更好。有责部门在内部建立了“黑名单”,但实际上,记者和百姓的心里又何尝没有一个“黑名单”,只不过各自名单上的人名不同罢了。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