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密,河南人遍布各行各业,不管是一般的生意人,还是资产数亿元的企业家,他们用自己的诚实和打拼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而每年来新疆的十几万摘棉工,也享誉天山南北。 在新疆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中,河南籍职工超过40%。一代代支边的军垦战士和河南
在哈密,河南人遍布各行各业,不管是一般的生意人,还是资产数亿元的企业家,他们用自己的诚实和打拼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而每年来新疆的十几万摘棉工,也享誉天山南北。
在新疆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中,河南籍职工超过40%。一代代支边的军垦战士和河南人,以独有的品质和情操,对兵团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靠诚信赢得顾客尊重
在不大的玉器店里,张会永正在精心雕琢一件和田毛坯玉。这些毛坯玉经张会永雕刻成各种造型后,价格几倍、十几倍上涨。
这位48岁的普通男子是河南省镇平县人,以前他曾在镇平县玉雕大世界、陕西咸阳、云南等地的玉器加工厂打过工。在北京时,他跟着一位玉雕大师学过玉雕技术。
2006年,经亲戚介绍,他带领妻子和两个孩子来到哈密。在哈密市的大十字商业街开了这家门面不大的“永珍玉器店”,除了经销一些和田玉外,主要业务是来料加工。经常有人会拿着价值不菲的和田玉籽料让张会永加工。2007年10月,张会永的一件作品还荣获哈密市旅游纪念品暨手工品大赛三等奖。一块小的籽料加工费仅几百元,大的从千元到几千元不等。
凭着精湛的技艺和实在的为人,慢慢地张会永在哈密站稳了脚跟,他的生意也越来越好,现在一年能收入数万元。在哈密市,经营玉器的很多都是河南人。张会永说,他们凭着诚实善良和坚韧不拔,在哈密深深地扎下了根。
行走在哈密街头,处处可见河南人,时时闻乡音。从哈密火车站右侧的一家小吃店里,传出了韵味十足的豫剧唱腔。一段豫剧唱腔,勾起了多少在外闯荡的河南人的乡情。
新豫商精神在新疆崛起
在哈密市企业界,59岁的韩俊平是一个传奇人物。
韩俊平命途多舛。3岁时,母亲去世,6岁时,最疼爱他的奶奶也撒手人寰。后来,父亲也抛弃了他。
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砺出了韩俊平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秉性。
1985年,韩俊平离开商丘农村老家,独自来到哈密打拼。他以50元起家,从收购羊肠衣做起,成为今天拥有8.9亿元资产的哈密长河工贸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儿时的磨难,拼搏的艰辛,使韩俊平保持着一颗乐施好善之心。哈密地区慈善总会成立伊始,他就捐助了5万元。他曾为商丘老家捐赠30万元用于修路,为家乡中学捐款10万元。
2006年2月,长河集团还分别与国家级贫困县巴里坤县和自治区贫困县伊吾县扶贫办签订扶贫协议:长河集团向伊吾县农牧户提供价值2000万元的母牛3000头、母羊3万只,向巴里坤县农牧户提供价值3000万元的母牛5000头、母羊5万只,让那些贫困户饲养。韩俊平也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和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哈密地区河南商会副会长、秘书长李国欣告诉记者,哈密地区河南商会目前共有90多家会员企业,涉及房地产、矿产、商贸、旅游等行业,企业总资产达16亿元,年销售额20多亿元。几年来,会员企业已经为公益事业捐款达170多万元。
摘棉工成为一个响亮品牌
每年8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个农场里一望无际的棉桃正在绽放。
新疆的棉花地达2500万亩,除了本地的劳动力外,还需要60万名外地农民工,而每年河南来的摘棉工占了四分之一以上。
2004年7月17日,农十三师红星二场劳资科科长许长庆在安阳滑县参加了“河南·新疆兵团摘棉劳务合作洽谈会”。会上,河南省18个市、100多个县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8个师67个团场共签订了10.7万余人的劳动用工协议。
此后,红星二场先后和安阳滑县、开封杞县等签订合同。现在,河南每年来的摘棉工保证在3000人左右。滑县老店乡第三营村的延威还获得2002年、2005年、2007年三届“摘棉能手”称号。
不但滑县的摘棉工打出了牌子,其他地方的摘棉工也备受赞誉。
资料显示,2007年,进疆摘棉河南农民工人数达到20万,带回收入突破6亿元。从2008年以后,河南每年进疆的摘棉工人数保持在十几万人。
河南人丰富了兵团精神
在哈密采访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在开展“唱响兵团精神活动”。
什么是兵团精神?农十三师政委徐志新说,就是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精神。徐志新认为,河南人对兵团精神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说,兵团有很多河南人,在很多团场,普通话就是河南话,兵团还有专业的豫剧团。新疆兵团有58个边境团场,守卫着数千公里的边境线。这些团场土地贫瘠、条件艰苦。在边境团场中,河南籍军垦职工超过40%。
农十三师淖毛湖农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一年四季都是大风。四连是距蒙古国最近的一个连队,全连795人中,有97%以上都是来自河南。他们致富以后,有不少人把老家的父母或亲戚接到这里。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卢展工概括的河南人形象是: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险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卢展工再谈河南人形象:包容宽厚的河南人,忍辱负重的河南人,自尊自强的河南人,能拼会赢的河南人。
在徐志新看来,兵团精神的形成,就凝聚着中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众多河南儿女的心血及奉献,卢书记概括的八种河南人的形象,也是兵团河南人独有的品质和情操。
50年后向王震铜像汇报
徐志新是兵团人的后代,他的父亲徐全印是河南息县人。从父辈们身上,徐志新感受到了他们的特殊风骨。徐志新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49年12月初,在阿克苏休整的第二军五师十五团奉命到和田平叛,1800名战士中30%都来自河南。
为了节约时间,战士决定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挺进。没有水,他们就含口马尿。就这样,经过18个昼夜徒步穿越了“死亡之海”,到达和田平息了暴乱。彭德怀、习仲勋称赞他们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
从此,他们永远地留在了祖国的最西边,后改为兵团农十四师四十七团。他们在戈壁荒滩上开垦了4.5万亩耕地,并多次执行维稳任务,击破了分裂分子的阴谋。
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绝大部分人没回过老家,没坐过火车,没到过乌鲁木齐。1999年,兵团组织四十七团的70多名老战士去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参观。在石河子广场王震铜像前,老战士们排列成方阵,向铜像行了一个军礼。
李炳清代表老战士们说:“报告司令员,我们胜利地完成了你交给我们的屯垦戍边的任务,你要求我们扎根边疆,子子孙孙建设新疆,我们做到了,现在我们的儿女都留在了新疆,留在了和田。”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