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一个充满青春活力和学问年轻一族,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近几年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猛增,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成为弱
大学生,一个充满青春活力和学问年轻一族,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近几年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猛增,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成为弱势群体的代名词。很多高校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对学生的教育越来越趋向实用性,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培养教育,导致学生责任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独立思考、反思的能力。
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教育学生守信用、重良知,不仅是各个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毕业生普遍的诚信求职缺失表现
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为了能够立足于社会,很多学生就会在简历上下功夫以争取更好的印象更多的机会,这就难免出现不切实际的描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的失信行为,成为当前紧迫课题。
1、 过度包装简历,简历内容虚假
也许这与许多高校的教育有关,很多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都会过分侧重于教学生如何做好简历,包装简历,而往往忽视了简历的内容。美好的东西,是所有人都追求的,漂亮的简历也不例外,高校教导学生包装简历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包装就会使学生产生误导,使学生产生攀比心理,只看重简历外表而不注重内容经历。另外,大学毕业生简历“注水”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一个“通病”。大学生为了推销自己,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中造假掺水的现象屡屡可见,甚至伪造证书、工作经历等,例如,有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在其简历上写明“精通JAVA、C语言”等,而对于许多IT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都不敢声称精通,而为什么还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竟然夸下海口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
2、 求职面试不诚实
就业压力大,使得毕业生心理压力增加,这种压力就导致其在面试中出现紧张心理。在面试过程中,个别毕业生为了抓住更多的机会,对于招聘单位所提的问题,要么不懂装懂,要么夸大其词,这种不诚信的做法,导致招聘单位对学校的信誉及学生的诚信产生疑问,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及学校的名声。
大学生诚信就业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的就业诚信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个方面诚信问题的集中反映。对于高校毕业生某些不诚信就业的问题,既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又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信现象,比如说市场上的各种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财会行业一定范围的假账,企业之间的赖账、三角债等等,一定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了影响,另外,此种不诚信的作风也出现在就业市场上,很多企业在就业市场招聘只是为了宣传,而不是为了招聘人才而摆场的,所以这就让应聘者有种受骗的感觉,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不少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效仿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2、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不到位造成的负面因素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是进行专业教育,同时受社会对人才急功近利趋向的影响,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重专业教育、轻道德教育等现象应该说在高校中有程度不同的存在。即使学生接受部分德育,但只注重讲大道德,忽视诚信教育精神方面的东西,使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丰富的知识,人格上却不健全。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往往以解决就业、提高学校就业率为第一目标,对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倾向于实用性,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不外涉及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就业材料填写、就业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常常是流于形式。同时,学校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对许多毕业生虚假材料采取的默许态度以及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公正和不诚信现象,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3、 用人单位的错误诱导和招聘标准随意提高
在很多招聘广告上,都要求应聘者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甚至要求硕士、博士。其实很多工作只是一个熟练性的工种,根本没有必要雇佣高学历的人才。由于毕业生数量增多,部分用人单位认为理所应当提高要求,用人单位的一些过高的要求也使不少毕业生不得不在简历上动动脑筋,大学毕业生为了找到好的而工作,就不得不弄虚作假了。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不科学性造成了毕业生认为如实说明情况常常难获考官垂青,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得不到。一些制造假简历的学生的顺利就业,却让部分毕业生觉得诚实的不如弄虚作假的。
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实际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的反映,根本解决办法还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氛围,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构建一个诚信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1)加强道德教育与法律规范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毕业生诚信伦理观的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遵守基本规则。从学校纪律到国家法律,要做到即敬且畏。其次,规则本身要以人为本,紧贴同学日常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精神。
(2)加强就业指导力度,使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逐渐专业化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找准求职方向。首先,在刚入学时,学校应该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让同学们对自己未来四年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与管理。其次 传授给学生一些招聘就业技巧,加强学生在招聘就业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最后,要消除学生就业的消极或是悲观情绪,让同学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3)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大学生应该在认真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素质,增加自身实务技能,尽量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也可以在上学期间做一些兼职工作,这样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实践技能,也丰富了对社会的认知度。只要拥有了非凡的实力,自然会立于不败之林。
(4)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共同建立信用机制目前我国整个社会信用规范尚不成熟,制约机制也不健全,高校对毕业生的失信行为惩罚不严,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价机制。为此,各高校要穿凿条件,把毕业生的真实信息全部上网,并设置一定的安全查询系统,让招聘单位远在千里之外就能辨明毕业生所提供自荐材料的真假。简历失信惩罚机制,让毕业生领悟到诚信的益处和必要性。
(5)建立招聘市场及招聘单位监督机制鉴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不健全的状况,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与管理,已迫在眉睫。政府方面应该尽快建立起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的法律体系,明确该市场的地位性质和职能,规定供给方、需求方、中介机构的责权利,保护大学毕业生这一弱势群体,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切实为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