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信用负债离中国消费者远吗?

来源:文汇报 2010-12-19 21:27:50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崇俭黜奢”,大多数思想家将节俭归为善,将奢侈归为恶,倡导人们在消费行为上“量入为出”。随着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由等级本位的消费向金钱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消费转换,传统上节俭知足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崇俭黜奢”,大多数思想家将节俭归为善,将奢侈归为恶,倡导人们在消费行为上“量入为出”。随着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由等级本位的消费向金钱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消费转换,传统上节俭知足型的消费也在向奢侈享乐型的消费转换,“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价值观已经不再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偶见现象。现实表明,消费者对信用负债的接受程度在逐渐提升,并且出现了“负债文化”现象。代际之间在负债态度上出现了显著的差异。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负债是不体面的,从而尽量避免借钱。这种对债务的厌恶和仇视态度如今逐渐消失,现代消费者对债务的容忍度大大提高。价值观的这些变化,无疑为信用负债提供了巨大的生长空间。

  一、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根本

  作为市场经济信用制度产物的信用卡,在其不到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固然为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与此同时却为可能的危机埋下了隐患。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就有不少经济学家预测,信用卡危机将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下一个引爆点。

  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很多既有看法。尽管如此,这场危机非但没有、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市场经济之本质的一种认识,那就是: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根基所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描述的那样:“信用制度的必然形成,以及对利润率的平均化或这个平均化运动起中介作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建立在这个运动的基础上的。”

  一般而论,信用是指商品交换中的延期付款和货币流通中的借贷关系,是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做过这样的分析:“随着商业和只是着眼于流通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信用制度的这个自然基础也在扩大、普遍化和发展。”商品流通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推动了信用制度的发展。

  信用制度的普遍化,一定意义上就是理性化的结果。对此,另一位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有过深刻的阐述。在马克斯·韦伯看来,正是建立在现代簿记制度和算计基础之上的理性化,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得以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崇奉“信用就是金钱”的理念,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此,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特别推崇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思想,甚至在自己的书中不厌其详地摘录了富兰克林的以下言论:

  “切记格言:善付钱者是别人钱袋的主人。谁若被公认是一贯准时付钱的人,他便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聚集起他的朋友们所用不着的所有的钱。这一点时常大有稗益。除了勤奋和节俭,在与他人的往来中守时并奉行公正原则对年轻人立身处世最为有益;因此,借人的钱到该还的时候一小时也不要多留,否则一次失信,你的朋友的钱袋则会永远向你关闭。

  “要当心,不要把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视为己有,生活中要量入为出。很多有借贷信用的人都犯了这个错误。要想避免这个错误,就要在一段时间里将你的支出与收入作详细记载。如果你在开始时花些工夫作细致的记录,便会有这样的好处:你会发现不起眼的小笔支出是怎样积成了一笔笔大数目,你因此也就能知道已经省下多少钱,以及将来可以省下多少钱,而又不会感到大的不便。”

  前人的规劝只是规劝,经过时间淘洗,后人总是很容易就忘记历史的忠告。作为市场经济信用制度产物的信用卡,在不到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固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但也为可能的危机埋下了隐患。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不少经济学家预测,信用卡危机将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下一个引爆点。事实上,信用卡危机曾始于美洲大陆,跨越大西洋,蔓延至英国等多个欧洲国家,并于2008年登陆亚洲大陆。2008年韩国爆发流动性的信用卡危机,最终导致2009年韩国信用卡债务高达本国GDP的14%,严重的“卡奴”现象进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正视信用卡问题引发的信用负债危机,夯实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安全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信用负债在中国

  从中国大陆的信用卡现状看,信用卡危机也许暂时不会爆发,但是,随着日益增加的信用卡债务,为了避免出现信用卡债务过快增长、银行陷入信用坏账泥潭、消费者步入信用负债的深渊,我们还是有必要深入探讨信用负债产生的原因,以便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维护整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定。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看法,由于缺乏建基在现代簿记制度和算计基础上的理性化进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能够在中国和印度等东方社会出现。不过,最近30多年来,由于充分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市场经济终于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包括信用卡消费在内的信用经济和信用制度更是在中国出现了超常的发展。

  中国经济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得以幸免,但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还是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现在的问题是:金融危机对中国信用卡业的影响究竟如何?信用卡危机在中国是否已经出现?

  众所周知,在中国大陆,信用卡债务最主要的来源是循环信用债务和信用卡分期付款债务。《2010中国信用卡测评报告》及《2010中国信用卡用户使用行为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大陆信用卡的数量已突破1.9亿张,信用卡消费者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相关数据同时表明,中国大陆信用卡分期付款渗透率已经超过20%,循环信用渗透率超过了10%。由此看出,中国大陆的信用卡负债现象已经初见端倪。与此同时,循环信用和信用卡分期付款逐渐在中国大陆各城市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0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信用卡坏账风险依然非常高,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9.21亿元,较第二季度增加6.19亿元,增长8.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地区的信用卡债务不容忽视。同时,不时见诸媒体的报道所揭露的信用卡严重负债案例,也常常让人瞠目结舌,例如“80后购物狂,‘以卡养卡’欠债百万,父母卖房产偿债”之类活生生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卡奴”正在不断出现,严重的信用负债隐患成了不争的事实。

  尽管当前中国大陆信用卡债务日益显现,但是还是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风暴还不足以在中国大陆引发信用卡危机。在他们看来,一方面内地各银行发卡目标人群的定位大致相同,发卡范围主要集中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并且银行更多地关注发卡数量,因此造成一人多卡的重叠发卡现象极其严重,其中活跃卡所占的比重并不大,约占总发卡量的30%;第二,即便有一部分持卡人因此在经济上出现了危机,其可能造成的风险所占的比例依然很小。中国大陆的信用卡产业化步伐还只是刚刚起步,传统的社会消费观念,以及尚未成熟的信用卡产业模式,无意中成为中国大陆信用卡产业避免直接受到这场经济危机冲击的一道“防火墙”。

  从中国大陆的信用卡现状看,信用卡危机也许暂时不会爆发,但是,随着日益增加的信用卡债务,为了避免出现信用卡债务过快增长、银行陷入信用坏账泥潭、消费者步入信用负债的深渊,我们还是有必要深入探讨信用负债产生的原因,以便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维护整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定。

  中国大陆的信用负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研究,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银行迫于“破冰”压力过度宣传信用消费的好处

  尽管中国大陆信用卡的发卡量庞大,但信用卡盈利水平一直以来却并不乐观,到目前为止,许多银行其实仍旧是“赔本赚吆喝”,不断增加发卡量,以期待未来有所突破。即便是工行、建行这些发卡量超过千万的庞然大物也不得不“倒贴”信用卡业务。

  众所周知,循环信用使用和信用卡分期付款产生的利息收入,是信用卡盈利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国大陆市场,各大发卡机构纷纷减免年费,调低商户手续费,加上营销、客户获取成本的增加,开发民众大量使用循环信用和信用卡分期付款将是信用卡市场整体扭亏的有力武器。鉴于此,很多银行在大力鼓励消费者使用循环信用。同时,很多银行推出“想分就分”的信用卡分期付款口号。研究表明,尽管信用卡分期付款一定程度上是由消费者的好奇求新心理所驱使的,但其还属于理性消费行为,还是可控的。与此相比,循环信用往往是消费者自身难以控制的,自我管理能力低下往往会导致消费过多,在消费者的收入不能支撑消费的情况下,经常不得已而使用循环信用。循环信用使用过度,银行不但可能无法获得利益,反而会陷入“坏账”难以控制的困境。

  2、年龄和个性同信用负债密切相关

  信用负债的出现,部分原因在于银行推广宣传过度。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信用负债出现的根本原因。西方学者提出了很多理论来解释信用负债不断加深的原因,如“生命周期理论”、“持久收入假说”、“上瘾理论”以及“延迟享乐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角度对信用负债做出了有说服力的解释。

  从中国大陆当前的信用负债程度看,信用负债还是需要加以客观分析。信用负债的出现并不一定是坏事,但是,信用负债一旦失控,将会是一场灾难。我们需要找到促成信用负债的真正原因,从而便于监控和管理。

  银行调研数据和实证研究表明,年龄和信用负债呈倒“U”型关系。随着消费者年龄的增长,循环信用和小额分期付款使用的可能性和额度会不断增加,35-37岁成为信用负债的主要群体,此后,信用负债会随着消费者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同时,男性比女性使用循环信用的概率要高12.83%。

  同时,信用卡持卡人对金钱的态度、对信用卡以及负债的态度,也会进一步影响其信用负债。这就意味着,持卡人的个性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信用负债的产生。与循环信用使用行为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自控、内外控、自我效能、自尊、延迟享乐等等同自我控制有关的个性因素。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差的消费者,其循环信用使用程度更高。与小额分期付款使用行为相关的个性因素,主要包括寻求感官新鲜感、刺激性等人格特质,因此,小额分期付款的主要使用地在电子商场、新型的购物网站以及媒体购物等。

  与信用卡属性以及持卡时间有关的一些因素,也可以解释持卡人的信用负债。在循环信用使用行为方面,信用额度每提高1000元,消费者使用循环信用的概率就会降低2%。同时,消费者持卡时间越长,其使用循环信用的可能性越低。消费者在某个季度的消费额越高,其使用循环信用的可能性越高。而信用额度往往会使消费者产生“收入幻觉”。

  上述不同类型的变量,各自的解释能力并不相同,其中,态度变量的解释能力最强,其次依次是人格特质变量、信用卡属性变量以及人口统计变量。

  3、价值观成为信用负债的主导因素

  信用负债的出现,并不是偶然。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信用卡必然成为新的支付方式,信用负债随之也就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渗透与价值观融合也成为趋势。当前,中国大陆的80后、90后一代逐渐进入社会,他们的价值取向同他们的父辈相比有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成为信用负债生长的沃土。传统消费伦理以身份等级划分来规范社会成员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身份等级本位的消费日益被金钱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消费所取代。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崇俭黜奢”,大多数思想家将节俭归为善,将奢侈归为恶,倡导人们在消费行为上“量入为出”。随着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由等级本位的消费向金钱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消费转换,传统上节俭知足型的消费也在向奢侈享乐型的消费转换,“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价值观已经不再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偶见现象。现实表明,消费者对信用负债的接受程度在逐渐提升,并且出现了“负债文化”现象。代际之间在负债态度上出现了显著的差异。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负债是不体面的,从而尽量避免借钱。这种对债务的厌恶和仇视态度如今逐渐消失,现代消费者对债务的容忍度大大提高。随着信用卡的普遍使用,消费者更愿意将“明天的钱”提前到今天花;为了不在亲朋好友面前因为借钱而“丢面子”,消费者乐意去使用循环信用和信用卡分期付款。价值观的这些变化,无疑为信用负债提供了巨大的生长空间。

  三、未雨绸缪应对信用负债

  在全社会建立一个健康、适度、理性的消费文化,事关国家的金融稳定与社会安定。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者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不良信用行为的成本。惟其如此,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体系才能得以建立,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才会更加牢固。

  1、从银行信用卡营销管理角度着手

  当前,中国大陆的银行信用卡营销是“促销胜过营销、竞争手段重复、营销策略类似、同质化竞争明显”。这种营销更像是一场“跑马圈地运动”,各银行营销的唯一目的就是拉拢客户、提高本行信用卡的发卡数量。这种做法过多地关注了数量,相对忽视了营销质量。为了避免消费者的信用负债变成银行坏账,银行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知识化营销势在必行。相关研究报告表明,近三分之二的消费者对循环信用知识并不十分了解。这种不了解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消费者对循环信用产生很多误解,这种误解不仅在于循环信用的运作程序上,而且更可怕的是,通过“口口相传”造成对循环信用的恶意。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循环信用几乎背上了“恶魔”、“毒药”的骂名。消费者对循环信用不了解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消费者滥用循环信用,导致银行利益受到损害,更严重的问题是,消费者带着一种极其委屈的心态承受着巨大的负债压力。为了走出这一困境,银行必须更好地普及信用卡知识,让消费者能够清楚了解信用卡的运作过程。

  其次,数据库是银行获利之本。很大程度上,银行数据库仅仅用来作为风险控制时的监督工具,并没有发挥出其为个性化营销提供建议的功能。基于数据库营销和精确营销,银行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行为数据,对消费者加以细分,甚至可以实行个性化的一对一营销。

  最后,精细化营销、一对一营销才是长久之计。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消费者在循环信用和信用卡的分期付款使用行为方面具有巨大的差异。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循环信用行为的产生更多的可以用“上瘾理论”来加以解释,而信用卡分期付款使用则更多的可以用“投资理论”来进行解释。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的信用卡分期付款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弥补银行在信用卡上巨大投入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信用卡的分期付款。当前,信用卡分期付款过多地针对于年轻的消费者,而对于其他群体的消费者,银行则可以通过精细化、一对一的营销方式去寻找目标客户。

  2、从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角度着手

  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尽可能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银行要和营销部门合作,共同开发和合理应用数据库。银行只有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实时跟踪消费者行为,从而一方面为一对一营销提供好的建议,另一方面也能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和控制。当前,内地银行在风险监控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我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内地很多银行现有的信用库字段还不够完善,而且对一些关键指标的记录还存在问题。例如:我们知道,信用卡对很多消费者的最大诱惑,就是其能够提供高达50天的免息期;我们在研究中却发现,大部分银行在数据记录中并没有把消费者在免息期内的金额和循环信用的金额给予分别记载,从而很难区分出信用卡的方便使用者和循环信用者,而恰恰是这两种类型的消费者是具有不同信用风险的,同时他们对银行的利润贡献也截然不同。因此,银行信用卡在建立数据库时对透支类型加以细分,会对银行的风险控制以及利润点寻找非常有益。

  其次,银行信用卡风险控制往往是事后发生的。其实,我们并不一定要等到风险出现了,再去采取措施。在消费者申请办理信用卡的同时,信用卡从业者要尽可能获得消费者的更多信息,从而为审核人员的审核提供更加详细可靠的信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可能,银行可以尽可能地在申请表格中增加一些态度变量或者人格特质变量。因为我们的研究发现,人口统计特征对信用卡循环信用和信用卡分期付款使用行为的解释力度非常有限,而能很好地解释循环信用和信用卡分期付款使用行为的变量恰恰是态度变量,其次则是人格特质变量。同时,银行不能为了提高持卡率一味地降低信用卡的申请要求并减少审核程序。要降低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就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审核程序。在消费者信用卡使用的过程中,信用卡从业者应当要定期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还款行为给予监控,真正使信用风险处于可控的范围内。

  3、从政策制定与文化建设角度着手

  通过对信用负债产生机制的研究,我们发现,消费者的价值观是指导其消费行为的最根本的指针。为此,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就极需要做出努力,在全社会倡导和培育理性健康的消费文化。尤其需要充分认识到的是,年轻一代中可能出现的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消费倾向,固然为刺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过度消费、超常消费,很可能导致偿付危机,从而在根本上削弱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需要政府更多地从培育消费文化的角度对消费者的价值观加以一定程度的引导。金融政策制定者要对消费者中存在的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过度消费现象和价值取向给予相应的警戒,劝导全社会树立适度消费的理念,形成健康理性、循序渐进的消费观。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政策制定者要对商业促销活动中那些具有明显的引诱性、欺骗性的商业促销加以管理和约束。我们的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消费过度、循环信用的滥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消费者缺乏自控、消费冲动过高、无法抵御商家的诱惑性营销,从而购买了消费者自身不需要或者是自身根本无能力偿付的商品和服务。商业营销中那些明显带有引诱性、欺骗性的促销手段,放大了消费者的消费冲动,一定程度上成为消费者超常过度消费的“幕后推手”。有关部门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对此类营销加以规范和约束。

  总之,在全社会建立一个健康、适度、理性的消费文化,事关国家的金融稳定与社会安定。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者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不良信用行为的成本。惟其如此,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体系才能得以建立,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才会更加牢固。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斩断那些伸向孩子们的“黑手”


新华网 2018-09-28 16:48:37

诚信到底值多少钱?


网络 2014-10-12 23:23:25

信用卡裸奔 “盗刷险”救命?


网络 2014-09-17 23:47:48

“无人监考” 能否考出诚信?


新华网 2014-05-27 19:21:49

企业环境信用评级为何难亮红牌?


中国发展门户网 2014-03-27 11:07:39

谁把我列入贷款信用不良记录黑名单?


燕赵都市报 2014-01-07 14:34:03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