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某门户网站,对136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0.5%的人肯定自己没遇到过作假行为。 具体来说,85.1%的人遭遇过“短信诈骗”,83.7%的人遭遇过“假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某门户网站,对136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0.5%的人肯定自己没遇到过作假行为。
具体来说,85.1%的人遭遇过“短信诈骗”,83.7%的人遭遇过“假货”,77.0%的人遭遇过“盗版书”。其他还有:虚假报道(70.4%)、盗版CD(70.3%)、街头骗术(70.2%)、假政绩(57.1%)、假发票(52.1%)、学历作假(42.0%)、学术作假(41.8%)等。(中国青年报) 一连串的数字表明,我国社会中的造假行为可谓无处不在。社会诚信整遭受着严重的群体性病变。
一种整体形象的塑造,往往来自对其中部分成员行为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从个例到整体是一种归纳法的推理方式,在社会学中,社会是由一个个组织而构成的,而且有某些相同的特质的人群,往往会被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且现代社会的舆论传播中,经过立体化的大众传播,被标签化,并且逐渐形成标签的固化,成为越来越广泛接受的“准真理”。
在一些列虚假报道、盗版、街头骗术、假政绩、假发假学历等造假行为面前,现实的“部分人群”实质上正在向整个社会群体蔓延。0.5%的人肯定自己没有遇到过作假行为,背后是这个社会99.5%的人遭遇过社会造假行为,这是相当可怕的。在众多的社会作假行为背后,当部分造假者不断被放大成一个整体,那么我们整个的社会形象的塑造也将蒙上一层造假阴影。社会诚信必将荡然无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从“部分”、“个别”、“少数”的造假者到如今的“群体”、“集体”造假。正表明了社会诚信的退化,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诚信危机。这其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群体”、“集体”这样的大众性、群体性的词语。所谓群体性事件在任何时候都会使整个社会受到影响,群体性所涉及的人群不再是“部分”、“个别”以及“少数”,而是整个社会上的绝大部分。这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这种可怕的群体性“病变”将是不容忽视的大面积“精神污染”;“集体造假”而且“不约而同”,正是群体性素质的滑坡,是社会责任感贬值的征兆。集体造假的惯性、恶性发展,使社会诚信度的名存实亡,使规章、法规、法律的形同虚设,是法不责众的难题。集体造假的尽头就是社会诚信的沦丧。社会诚信的集体性“病变”就是“病入膏肓”的前兆。
社会学中一般将信任模式分为三种:传统型、个人权威型和法治型。对于目前社会所遭受的群体性病变,因为社会信仰的普遍缺失,传统型、个人权威型的信任模式是无法应对现实的危机的。习惯了法制约束的社会大众,只有法治型的信任模式才能担负起完整的危机治理责任。而现实的法制现状是法律法规滞后、惩罚太轻、法不责众。因此,必须对此加以法律强化,否则社会群体造假的队伍仍将不断扩大。
由此,我们在面对社会诚信的“集体性病变”的同时,也必须思考其“病入膏肓”的可怕后果。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