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发展信用衍生产品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来源:金融时报 2010-07-24 16:10:20

风险分担和资金配置是金融市场的两项基本功能,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通过各种金融工具把不同程度的风险分配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来承担。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担工具,而我国金融市场上这一领域还是空白。正是由于这一必要产品的缺失

  风险分担和资金配置是金融市场的两项基本功能,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通过各种金融工具把不同程度的风险分配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来承担。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担工具,而我国金融市场上这一领域还是空白。正是由于这一必要产品的缺失,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还有待完善,金融市场上的风险分散和转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结构决定了完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的紧迫性。当前,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以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为主。2009年,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总额中,贷款占比高达80.5%,间接融资占比较高是我国融资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贷款在社会融资中占绝对比重这就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就是贷款的发放者商业银行。2009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累计人民币信贷余额已达39.97万亿元,是当年GDP的1.2倍,特别是近几年地区性商业银行发展迅速,由于其经营范围在地理上比较集中,而且容易受到地方产业结构的影响,贷款集中倾向非常显著,其中蕴含的系统性风险较大。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着紧迫的信用风险转移的需要。首先,“放贷-再融资-再放贷”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期健康发展,而信用风险的转移安排可以节约和缓释资本。其次,有效的信用风险转移可以优化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完善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主动和动态的风险管理工具。

  目前,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融资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是存在较大空间的,但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抵押品、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还不规范、信用评级缺失、经营风险较高,在没有必要的风险分担机制安排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还存在较大困难。在完善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下,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一定风险缓释工具实现收益和风险的合理匹配,中小企业发行债券的市场需求就可以得到有效挖掘。

  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担功能是通过市场中的各种产品来实现的,不同的产品因为其风险程度差异适合于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投资者一方面可以通过基础资产的组合管理来实现风险配置,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市场上的风险转移工具实现风险配置。对于后者,目前成熟金融市场上的工具主要有资产转让协议、金融担保、保险合同、结构化产品(资产证券化等)和信用衍生产品。与其他工具相比,信用衍生产品在进行信用风险分担上具有几个优势:一是不存在“信用悖论”,商业银行可以在不影响客户关系的前提下实现信用风险的转移;二是信用衍生产品使信用风险从贷款、融资、债券交易中分离出来,从而将资产业务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真正分开,为独立地管理信用风险创造了条件;三是信用衍生产品市场流动性好,可以更好地满足风险配置需求。

  在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尚处于空白。作为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发展好这个市场需要具备几方面的基础性条件。

  一是稳固的市场基础。目前,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产品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总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市场品种比较丰富,基础制度较为完备,商业银行也存在着较为强烈的转移信用风险的需求。

  二是有效的监管能力。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已经存在着一些衍生产品,利率衍生品、股票衍生品等都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监管当局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监管双边市场的经验。另外,我国银行间市场由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这一自律组织监管,与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监管模式基本一致,可以有效地保证促进市场繁荣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性。

  三是必要的外部约束。这里主要是指信用衍生产品的“游戏规则”和信息披露制度。这二者是市场的基础性制度,目前,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已经发布了《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其中对开展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性规则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信息披露方面,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息披露规则》、《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说明书指引》等自律管理文件,保证了市场参与者及时、平等地获得发行人信息的需求。

  四是参与主体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作为定价的基本技术,金融工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已经被国内大部分金融从业人员所掌握。对于定价的另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有效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这一点,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已有所研究,但仍需深入分析。另外,国内已经出现了专业的信用增进服务机构,作为专门从事信用风险经营的机构,这类机构可以凭借其专业优势发挥信用衍生产品开发、服务提供和标准探索的综合性平台作用。总体来说,我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性条件已经具备,只需理清思路,澄清误区,信用衍生产品就可以推向市场。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欠钱人没有财产,就不起诉了?大错!


北京才良(杭州)律师事务所 2018-06-14 10:11:05

谁来给政府信用打分?


光明日报 2014-06-23 10:04:13

谁来为携程信用卡危机买单?


腾讯科技 2014-03-24 08:55:42

个人信用信息未有效保护 谁之过?


河北新闻网 2014-03-10 12:50: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