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的征信体系,有利于约束企业和个人信用行为,强化社会信用意识,提高社会信用信息的披露程度,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同时,征信体系是金融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对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全国统一的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正在建设过程中。在这
完善的征信体系,有利于约束企业和个人信用行为,强化社会信用意识,提高社会信用信息的披露程度,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同时,征信体系是金融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对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全国统一的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正在建设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在全面落实统一的征信体系规划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具有地方特色的征信体系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全国征信体系建设进程,而且有利于丰富我国征信体系的功能,更好发挥征信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地方征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征信业开始起步。在地方征信体系建设上,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率先迈出第一步。1997年,上海开始开展企业资信评级,并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建立了个人和企业联合征信系统。浙江省、深圳市等也都较早地试点进行地方征信体系建设。上海、深圳、浙江等模式都获得了较大成功,区域内部信用信息缺乏和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变,市场经济秩序得到有效规范,金融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04年,山东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在4个城市积极开展借款企业资信评级试点。12月末,共有85户企业与相关评级公司签订评级协议,完成企业评级作业83户,初步启动了资信评级市场。
虽然我国地方征信体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各方面反映突出的征信相关法律不健全、信息数据部门分割、行业自律不足等。同时,我们在推进地方征信体系建设中,还遇到其他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征信体系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征信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当前,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的社会各界对于加快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已经达成共识,金融机构与企业对征信产品的需求也十分迫切。但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我国评级机构的征信产品认知和信任程度远远不足,企业参与评级的积极性不高;商业银行也不能主动利用外部评级结果加强信贷管理,对征信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客观上制约着征信体系建设和征信市场的发展。
(二)征信体系发展的市场化原则和行政化推动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征信服务体系,即: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但在地方征信市场建设初期,由于征信机构缺乏、征信意识不强、市场规范欠缺等,较多地使用了行政化手段,如政府全额出资或部分出资成立征信中介机构;利用行政手段开拓评级市场,明确规定一定范围的企业必须参与评级等。行政化推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外部评级的路径依赖,致使非政府背景的征信机构发育不足,市场竞争不充分;征信机构市场细分和定位能力较弱,市场深化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差。
(三)征信业的外部性与监管不足之间的矛盾。与金融业一样,征信业也具有较强的外部性:资信评级机构的不公正评级可能会误导市场判断,扭曲市场信号,甚至造成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等,社会影响很大;同时,征信业还涉及到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护、国家的信息安全等,严格监管征信市场势在必行。从目前征信市场发展看,资信评级机构的买级卖级、压价竞争等现象时有发生,各地对于征信市场的监管重视不够,既没有建立健全的征信管理法规,也缺乏可靠的监管手段,未能对征信市场发展提供有效的监管保障。
(四)资信评级指标体系和评级标准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矛盾。统一的评级指标体系和评级标准有利于提高外部评级的一致性和权威性,但压抑资信评级机构的创新动力,也不利于资信评级市场的细分和深化;个性有利于激发评级机构的创新动力,合理确定市场定位,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评级结果的一致性差,可利用价值低,外部评级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受到置疑。最佳的评级指标体系和评级标准应该在共性和个性之间寻找一个均衡。当前,资信评级机构的评级指标体系个性太强、共性不足。评级机构的指标体系各不相同、评级标准差别很大,造成评级报告参差不齐,同一企业可能会被评为不同的级别,同一评级公司的评级标准存在普遍较高或较低的问题,金融机构无法甄别评级报告的合理性,外部评级的可利用价值很低。不解决好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征信业的发展便没有生命力。
(五)征信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求与目前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征信业是知识和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评级涉及不同的业务品种、不同的行业背景、不同的法律环境,需要大量不同行业的高素质人才。以EXPERIAN为例,公司总部仅软件工程师就有200多名。但我国现有的业务人员以具有会计专业背景的评级人员为主,从事行业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分析人员缺乏;我国只有极少数大学开设了信用管理课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大部分征信机构处于亏损状态,经营状况非常艰难,难以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
二、建设地方征信体系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现有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方案,涉及到方方面面,难以一蹴而就。为了更快地推进地方征信体系建设,在工作中应该突出以下原则:
(一)市场化的原则。征信市场发展初期,一定的行政推动力将加快征信体系的发展步伐,但随着征信市场的发展,行政化推动的正向作用逐渐弱化,不利于征信市场的健康、长远发展。我们应坚持市场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强大功能,更多地使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企业参与资信评级、银行使用外部评级、资信评级公司进行自由竞争,促进地方征信体系的深化和发展。
(二)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地方征信体系必须服从于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建设,毋庸置疑。但在全国性征信体系的探索过程中,要积极创新,加快推进地方征信体系建设,并根据各个省市的经济状况、信用状况、风俗习惯、意识观念、征信机构发展情况,在地方征信体系的模式、发展的切入点、步骤、征信机构的发展等方面突出地方特色。
(三)以统一征信为主的原则。在中国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都未完善征信系统的现实条件下,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统一征信为主,以防范和市场需求为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征信业的社会化进程,促进其他各类信用交易形式的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地方征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扶持资信评级机构,切实提高资信评级的一致性、权威性。一是政府可出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进入评级市场,积极发展壮大资信评级机构,提高其信誉度。二是加强研究,力争尽快出台资信评级指引,引导资信评级机构规范评级报告,增加评级的一致性和权威性。值得注意的是,指引并不是规定,而是参考。应该鼓励资信评级机构进行创新,拥有自己独特的指标和评级标准,并以此赢得更多的客户和进行更准确的市场定位。三是应加强对社会征信产品需求的调查,引导资信评级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市场细分,提高外部评级的针对性。
(二)制度培育征信产品市场需求。一是加大征信尤其是个人征信知识的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加强对地方经济重点发展的企业、亟需外部评级的中小企业的宣传教育,加强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基层商业银行的资信评级使用的宣传教育,提高金融机构使用评级、企业参与评级的积极性。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建议政府部门应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积极推动资信评级结果在政府采购、招投标、项目审批等方面的应用。三是积极协调商业银行上级行,引导和鼓励基层商业银行积极利用外部评级,补充内部评级的不足;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在授信、支付结算、外汇管理等方面给参与评级的企业予以政策优惠,如同样条件下,对资信评级高的企业给予较高的授信额度、较长的期限、较低的利率等,提高企业参与资信评级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监管。一是完善监管体制。进一步明确征信业监管主体地位,完善企业资信评级专家委员会制度;逐步积累企业评级的历史数据,探索建立以违约率模型为核心的市场筛选机制,对征信机构实行分类监管;制定对征信机构市场进入、市场运作、市场退出和市场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完善具体的管理规则。二是加大对征信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严重偏离违约率标准、胡乱评级侵害客户或金融机构利益、信誉度极差、不正当竞争的资信评级机构坚决予以退出。逐步开展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进一步加强评级人员管理。
(四)加强对征信人才的培养。目前虽已有像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设置了相关的信用管理专业,但未来征信专业化、征信产品高端化、征信服务市场需求的扩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国在更多高校的工商管理学院开设类似专业,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征信人才。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