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贸大学统计学院1月3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08年“社会诚信指数”呈现先高后低的变化,企业诚信大幅下滑,其中房地产业诚信度倒数第一,食品行业倒数第二;而且连续3年的调查数据表明,企业诚信缺乏已经成为一种系
首都经贸大学统计学院1月3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08年“社会诚信指数”呈现先高后低的变化,企业诚信大幅下滑,其中房地产业诚信度倒数第一,食品行业倒数第二;而且连续3年的调查数据表明,企业诚信缺乏已经成为一种系统性的弊病。
(1月4日《新京报》1月4日)
虽然这项调查声明了只是在北京地区进行的,其结果引起的共鸣却很具普适和广泛性,该新闻已呈现再度引爆一波舆论热潮之势,关于“信任”的讨论迅即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借此话题,网民们非常热烈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当然最多的是对某些行业的不满和抱怨。
综合起来看,网民们的这些情绪并不是偶然性的,而是与一些长期存在的社会现实有关,是一些顽固的社会积弊,使得房地产、食品、金融、能源等紧密关系国计民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的行业和企业,纷纷陷身不被信任的泥淖。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谨防这种大面积的信任缺失催生“疑忌社会”。
所谓“疑忌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习惯于互相猜忌的社会。一旦社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疑忌风气,其于良性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就此,法国著名学者和政治家阿兰·佩雷菲特,对“信任社会”与“疑忌社会”的经济成就方面的差距进行过细致研究,其在《信任社会》一书中,特别强调“信任”作为一种精神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信任如同原子反应堆,“程序一旦启动,就将持续下去,连贯反应,相互作用,通过自身不断产生的能量的作用下自动发展。”
在笔者看来,这一比喻同样适合,甚至可能更适合用以形容“不信任”,因为一旦人们之间不信任的氛围形成和固化,一些负面的乃至破坏性的“连贯反应”,将更加明显。
应该有充分的理由强调:与资本、资源、环境等因素一样,“信任社会”也是一种有效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容易想到的是,一旦社会出现过于普遍和强烈的疑忌心态,各种社会交流的成本肯定会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发展以及和谐的阻碍。反之,如果相互信任成为一种普遍的习惯,人们对他人以及社会机构首先并不是抱以怀疑心理,社会运行的效率肯定会大幅提高。
或正如有研究者所提出的逻辑那样,相互间充分的信任,将有助于造就乐观主义的世界观,因为这种气氛让人们相信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地方,自己应该而且能够使它更美好。具有信任感的人对慈善事业和志愿工作更主动,更从内心乐于体恤那些被歧视的群体。所以信任可以“黏合社会”,并“简化社会关系”。
因此,建设信任型社会,尽最大努力避免普遍疑忌心态的形成,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特别应该是普遍危机下的理性选择。就此而言,企业诚信大幅下滑,诚信缺乏已经成为一种系统性的弊病的现象,亟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切。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