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个人信息遭侵犯 消费者为何多"沉默"

来源:网络转载 2008-07-24 13:58:44

申办信用卡失败的宋先生,其个人信息资料却被银行以“申请表归银行保留”为由拒绝退还。在上海市黄浦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帮助下,几经周折,宋先生终于讨回了自己的个人资料。   但让消保委工作人员感慨的是,早在2

  申办信用卡失败的宋先生,其个人信息资料却被银行以“申请表归银行保留”为由拒绝退还。在上海市黄浦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帮助下,几经周折,宋先生终于讨回了自己的个人资料。
  但让消保委工作人员感慨的是,早在2002年,上海就已将“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资料”纳入地方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可在实际操作中,像宋先生那样主动维权并成功的案例可谓寥寥无几。一面是随意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现象层出不穷,一面是现成的法规条文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其原因究竟何在?
  申请信用卡遭拒,个人信息被“霸占”
  目前,各大银行拓展信用卡业务的热情高涨。地铁站、商业街、居民社区,甚至大学校园里都能看到推广、办理信用卡的摊位,主动招揽客户。
  消费者宋先生就是在业务人员的大力推荐下,决定申办一张普通信用卡。他根据申请表的要求,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逐一填写。由于没有随身携带相关的证件资料,次日,宋先生把身份证等证件资料的复印件寄往发卡银行。
  几天后,宋先生接到通知,因为“总体评分不够”,其申办信用卡的请求被银行拒绝,但宋先生提供的一整套个人信息资料却没有退还。
  “信用卡没办成,个人信息却被银行拿走了,如果泄露了怎么办?”宋先生几次交涉未果,于是向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求助。
  “申办信用卡时,银行往往要求消费者提供一系列个人信息资料,包括家庭地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收入情况等,非常详细。”上海市黄浦区消保委秘书长章增保说,银行方面声称,合同上注明“申请表及附属文件由银行信用卡中心保留”,所以即使申办不成功,个人信息资料也不能退。“这种单方面设定的条款,难免有‘霸王’之嫌!”
  最后,经过多次协商,银行方面终于答应将个人信息资料退还给宋先生。尽管如此,消费者仍然心有余悸,银行会不会保留了个人信息资料副本?谁来监督银行不擅自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受侵犯,消费者为何多“沉默”
  “为保护个人信息而积极维权的案例,我们接触到的非常少。”章增保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02年《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修订时,就把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内容加入其中。
  这部《条例》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不得要求消费者提供与消费无关的个人信息;同时,未经消费者本人同意,经营者不得以任何理由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向第三人披露。
  近年来,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资料已成为经营者开发产品、拓展市场必须掌握的内容。部分经营者甚至将出售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资料,作为营利的手段。
  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9月份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350位受访者中,九成左右接到过完全陌生的推销电话或宣传资料,对方却能够准确地掌握受访者的姓名、电话、住址等个人信息。
  不久前,消费者张晶突然接到一家保险公司的电话,对方声称与某银行联合推出优惠活动,可为持卡人办理医疗保险。张小姐没有确认购买保险,也没有签过保险合同,但她却发现,保险公司竟擅自从她的银行信用卡账户中扣除了保费。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表示自己都遇到过类似“电话推销”的情况。从来没跟保险公司打过交道,但他们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几乎了如指掌。对此,许多消费者颇感忧虑。根据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有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担心自己会遭遇诈骗,超过15%的受访者感到自己好像被人监视了。仅有7%左右的受访者对于个人信息的泄漏持“无所谓”的态度。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惟一能做的,只是拒绝那些骚扰者。只有2.9%的受访者表示会追问那些人“如何得到我的个人信息”,但追问的结果常常是没有结果。
  “在电话里质问他们,对方总是支支吾吾、避重就轻。想要投诉他们,提供证据又是一件麻烦事。”消费者林莉莉无奈地说。
  如何保卫我的个人信息
  专家指出,如今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多领域,如培训注册、酒店入住、住院登记等都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信息泄露,都会让消费者惹上麻烦。
  华东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院长吴弘教授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宪法》《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电子商务方面的法规,都对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的保护作出了相关规定。但是,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仍然频遭泄露,其原因是执行和监管环节存在严重缺失。
  以上海为例,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中规定,经营者不得索取与消费无关的个人信息,或向第三人披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从操作层面看,相关规定仍过于笼统。“哪些是商家必须掌握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没有具体规定,也很难给出具体规定。另一方面,手机号码、通讯地址等属于商家必须掌握的信息,然而往往就是这些信息的泄露,侵犯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
  上海君鼎律师事务所律师梅全生认为,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还比较“粗”,预防消费者个人信息资料未经许可被披露还比较困难。此外,一旦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受到侵害、付诸诉讼,举证难度太大,消费者很难胜诉。“现在有太多场合需要填写个人信息,消费者很难证明,究竟是哪一家泄露了自己的个人信息。”
  专家建议,消费者应当有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个人信息资料,能不填的尽量不填;填写个人信息后要保留相关申请表作为证据;有时,甚至可以故意填错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如果正确的信息和错误的信息同时被泄露,可成为证明商家泄露个人信息的有效证据。
  此外,相关部门应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醒商家,未经许可披露消费者信息属于违规行为,有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来源:《经济参考报》  信用中国  编辑:王运连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官员失信” 赖旧账成主因


互联网 2016-11-22 09:42:00

全国“官员失信”案逾千件


西安晚报(西安) 2016-11-24 08:59:39

虚拟信用卡开闸? 央行Say NO!


网络 2014-03-23 22:11:42

虚拟信用卡 暂停并非叫停


网络 2014-03-23 22:03:08

虚拟信用卡黄了殃及众安保险


网络 2014-03-22 22:03:54

个人信用查询步骤


网络 2013-10-28 22:02:48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