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探索中,大力开拓个人信用资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推出住房、购车及教育等新的消费信贷品种。但一段时间来,在对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认识及相关宣传上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一些媒体过度渲染"
近年来,在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探索中,大力开拓个人信用资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推出住房、购车及教育等新的消费信贷品种。但一段时间来,在对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认识及相关宣传上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一些媒体过度渲染"超前消费新观念"、"敢于花明天的钱"等,给人们一种心理印象,好像国家就是要老百姓把过去 20年中辛苦积攒下来的个人财富掏空,好像开拓个人信用资源就是要负债消费。这不仅是对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曲解,而且会造成对改革进程的严重阻滞。因此,有必要深入论证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必要性及其主要领域,大力纠正前期不正确的认识,以正社会视听。
一、开拓信用资源与个人财富积累并不相悖
社会经济活动不可能凭空创造出财富。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规模根本上取决于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源总量。信用是一种资源。开拓并利用这种资源显然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过去20年国民经济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信用资源的开拓。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纠正了过去对"自力更生"的片面认识,把"引进外资"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引进外资就包括向外国政府、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外国商业银行、国际资本举债。实际上,开拓信用资源也并非仅仅局限于举债。"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中也包含有动用信用资源的含义在内。
开拓信用资源不仅包括对外举债,还包括对内举债。80年代以来,国库券的对内举债形式已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国债的作用已经从一般地扩张建设规模发展为用来调控宏观经济形势。包含增发国债在内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成为扭转前期供求失衡局面的重要措施。
我国前期在信用资源的开拓上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在企业、政府和个人这样三个拥有信用资源的社会经济活动主体中,政府的信用资源已经开发得比较充分。尽管从财政负债情况看,我们的确还有增发国债的余地,但人们已经认识到,有限的国家财政信用资源应当更多地配置到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中去,例如通过发行超长期国债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而企业的信用资源可能已经被过度开掘。"三角债"和企业债务负担过重等现象都是企业信用资源被过度动用的反映。但与此同时,社会整体中的个人信用资源却几乎没有得到触及。这显然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国民负债结构。一方面,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庞大的个人信用资源被长时间闲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下,负债总是意味着风险,而风险被高度集中于政府和企业,这种严重不均衡的风险分布显然也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显然,开拓个人信用资源将有助于调整这种不合理的国民负债结构。
在前期战略发展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因素是生产领域的扩张。但从 90年代后期起,由于供求形势的变化,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已经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需求领域。扩大内需、排除消费障碍已成为政策的主要指向。个人信用资源是一种可以转换为个人消费能力的资源。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确有合理动员消费的作用。但这并不是全部,甚至不是其主要目的。从 1999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扩大内需将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从战略意义上说,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根本目的并非是简单地动员人们"花钱"、"花明天的钱",而是要造就一种私人财富合理配置和提高其利用效率的方式,是促进私人财富的资本化,是开拓其更快累积的途径。当前特别需要强调的一个认识是:开拓个人信用资源与私人财富的保值增殖及其进一步累积不是相对、相悖的关系,而是相向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资产信用是个人信用的主体
前期在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很多银行抱怨个人信用记录的缺乏阻碍了业务的开展。实际上这其中包含着一个很大的误解,即把道德信用当成了个人信用资源的主体。
个人诚实守信的品质、以往能够证明其操守的记录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素质的受教育程度等,固然是其信用资源的一部分,但这只涉及道德信用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值得开拓、最有价值的个人信用资源首先并非是道德信用,而是资产信用。个人资产,其中特别是流动性好的金融资产,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个人信用资源。
在过去 20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已经积累起了一个相当大的个人财富总量。信用中国我们共同打造ccn86.com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 6万亿元。此外,私人还持有相当数量的国库券、企业债券和股票等。在近年来住房制度的改革中,随着私人购房的增多,不动产也开始成为人们私人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私人财富才是最重要的个人信用资源。
从理论上说,仅 6万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信用资源就可以创造出足以支撑我国国民经济良性快速增长的信贷需求和消费需求。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没有重视,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极为巨大的信用资源宝库。我国从 2000年 4月 1日储蓄实名制以来,尽管媒体与专家都在不断论述,这个制度将为银行开拓信用资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制度基础,但迄今还未见哪个银行利用储蓄实名制创造的制度"平台"推出实用性的信用工具。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是,当人们把自己储蓄形式的金融资产集中存于一家特定的银行时,他实际上就已经拥有了等值的信用能力,而且一切繁杂的征信手续都可以免除,个人信用记录也变得无关紧要。通俗地说,几乎所有的人都拥有以个人金融资产为自己担保享受信用消费的能力。当前的一个基本估计是,在北京等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中,每月家庭收入在 4000元以上,家庭储蓄存款总额在 10万元以上户数可能占城镇总户数的 20%。这个估计并不过分。要知道 1998年末北京市人均储蓄存款余额是全国平均的 4.4倍。按 1998年末北京市非农业人口 733万人、户均人口数 3.03人推算、这 20%是 48.4万户。换言之,如果个人的储蓄存款集中于一个银行并归于一个帐户管理,在北京地区,至少有 48.4万户贷款额在 10万元以内时几乎无需其他担保或繁杂的信用调查手续。
目前看,人们的资产信用资源之所以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其主要原因在于资产信息分散。一方面人们的存款可能分存于多家银行;另一方面银行也缺乏统一个人资产信息的工具、手段。例如,一些银行的活期和定期存款仍然是"各走各的账",人们的信用卡授信额度尚未和个人定期存款提供的信用能力联系起来。把以前分散的私人金融资产集中起来其实并不特别困难。我国目前已经实行了储蓄实名制。储蓄实名制的本意就是要形成个人金融资产的真实信息记录。在储蓄实名制下,对储户来说,把存款分存于若干银行与存于同一银行已经并无实质性区别。关键是银行要有相应的信息管理手段和金融服务品种。可以不夸张地判断,哪家银行能够最早、最充分地提供更方便灵活的信用消费工具,哪家银行就将出现一个存款迅速向之集中的高潮。
三、开拓信用资源并非就是负债消费
开拓个人信用资源并非就是"花明天的钱",信用资源的利用方式也远比"负债消费"广泛得多。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格外强调"量入为出"的美德,人们从道德观上就很难接受"负债消费"的说法。但前期很多媒体在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宣传中不仅没有针对这种心理顾虑作出合理解释,反而不断用"敢不敢"的讨论、用"美国老太太到死才还完贷款"的故事来强化人们的负债意识。应当说,这其中有极大的误导性。
个人信用资源的首要功能是担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活动的运行经常需要担保手段参与其中。以汽车租赁业的发展为例。在个人存款集中于同一帐户管理的基础上,如果银行能够提供一种具有担保功能的金融工具,譬如信用卡或储蓄"一卡通",那么对商家和消费者来说,租赁消费都将变得轻松易行。一般说,存款在 10万元以上的家庭都可能以一张简单表格就从租赁公司把车开走去度周末,租赁公司与银行完全均无需担心客户的信用。如上所述,北京地区 10万元以上的存款户在 48.4万户以上,目前北京市非职业的驾驶证持有者与私车的比例为 5:1。汽车市场的业内人士估计,如果有简便易行的担保工具存在,仅北京租赁市场,汽车的需求就应在 10万辆以上,远超过目前出租车的保有辆。在上述交易活动中,人们并没有向银行借一分钱。而交易过程之所以能够顺畅进行,是因为个人信用资源参与了其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实际上都已经存在,但信用障碍使交易无法进行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显然,利用个人信用资源来排除供求间的信用障碍,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个人信用资源还可用于理财。当人们的私人财富累积到一定量时就需要理财。理财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资产组合方式,使个人资产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而承担尽可能小的风险。资产组合不仅包括各种投资品种,例如存款、国库券、股票等的组合,还包括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合理组合。假定一个股民预期外币存款能够获得更好的收益,那么他就可以将私人外汇存款抵押给银行,从银行贷出人民币去炒股。这就是理财。很多人都有被迫承担利率损失而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的经验。其实,这种情况下的合理做法也是用定期存款抵押贷款来应付不时之需。上述理财方式也同样动用了个人信用资源。贷款参与理财组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负债。因为存款仍然存在,这时人们私人资产的净负债并没有增加。应当让人们普遍了解的是,利用贷款的理财组合与"量入为出"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还可以从合理的存贷组合中获取更多收益和降低私人资产的风险。
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最大意义是放大个人的消费或投资能力。例如,一笔 100万元的私人资产可用于购买住房,也可投资股市或其他;一个有益组合是先购买住房,然后将住房抵押,贷出款来再用于投资。对个人来说,"一笔钱办成了两件事",而且其私人资产价值不仅没有因为动用信用资源而减少,反而增加了增殖机会。开拓个人信用资源与私人财富的进一步累积呈现为了相互促进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可从这种组合中获取极大的好处。因为个人信用资源的参与使一份财富创造出了倍增的消费与投资需求。如前所述,在新的战略发展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转变为依靠需求拉动。不断创造出日益增大的需求将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条件。可以说,当前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根本目的也正在于此。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