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款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
来源:《广州日报》
2008-05-10 13:54:04
昨日,有消息传出,光大银行和国投瑞银基金公司去年7月合作推出的一款信托产品面临清盘,光大银行与国投瑞银基金公司均对记者否认了该产品将被清盘的传闻。 不过,据了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些由基金公司担任理财顾问的新兴银行理财产品开始走俏
昨日,有消息传出,光大银行和国投瑞银基金公司去年7月合作推出的一款信托产品面临清盘,光大银行与国投瑞银基金公司均对记者否认了该产品将被清盘的传闻。
不过,据了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些由基金公司担任理财顾问的新兴银行理财产品开始走俏。这类产品通常以较高的比例参与股票投资,随着股市下跌,不少银基信托产品的净值已出现亏损。在股民、基民之外,以保守、稳健理财观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客户也开始较大范围地遭遇股市风险。
而银行理财产品所存在的问题远非出现短期的亏损这么简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指出,目前银行理财市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信息透明度不高。
银基产品成主力品种
去年下半年,股市火爆,而同时,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的渠道被暂时关闭,许多基金公司借机与银行推出理财产品,这类由托管银行(发行人)、基金公司(投资顾问)和信托公司合作的理财产品开始成为银行理财产品中的主力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3月,建设银行(爱股,行情,资讯)发行业内第一只该类产品后,至去年底,这类理财产品数量就已达十数只。建信、国投瑞银、汇添富、信诚、海富通、长盛、建信、大成、广发、华夏、易方达等基金公司先后与银行合作发行了此类理财产品。
银基产品收益非亏则跌
然而,当股市气候由“夏”转“冬”,部分首批尝“鲜”此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却难逃亏损的命运。
光大银行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月27日,该银行和国投瑞银基金公司合作推出的同赢八号瑞丰精选阳光资产管理计划项目单位净值为0.9391元,亏损6.09%。中信银行(爱股,行情,资讯)与信诚基金去年8月合作发行的基金计划4号,截至今年1月31日,每份净值为0.9802元,每万份累计净收益为-198元。
尚未亏损的产品净值也多处于下滑状态,逐步逼近1元面值。如招商银行(爱股,行情,资讯)与汇添富基金去年7月发行的一款“添富增利”理财计划的单位净值已由去年12月31日的1.0901元下跌到今年2月1日的1.0194元。
银基产品风险较高
“原以为银行推出的产品风险较低,又有基金公司当顾问,所以才放心购买,没想到会亏损,而且亏这么多。”有投资者表示。事实上,相对于股票与基金,多数银行客户认为银行推出的产品风险普遍较低。
其实,银行与基金公司合作的此类信托产品的推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将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风险收益特征向高风险高收益端延伸。
据了解,与之前银行较多推出的固定收益类和打新股类理财产品不同,银行和基金公司合作的信托计划普遍可以以较高的比例参与股票投资。
如光大银行“同赢八号”相关发行资料中标示“风险评级为五星级,风险度高,不适合保守型和稳健型投资者进行投资”,该产品股票的资产配置占信托资产的比例可达20%~100%。
再比如,在股票投资方面,光大银行与华夏基金合作推出的“光华精选阳光资产管理计划”根据市场情况,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可达0%~100%。
去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超额收益率为负值的人民币境外股票类产品,中资银行占比为17.24%,外资银行占8.33%。
虽然绝大部分去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但60%以上的产品收益率低于6%,更低于一年期贷款利率。
由于银行去年力推的银基产品以较高的比例参与股票投资,在股民、基民之外,以保守、稳健理财观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客户也开始较大范围地遭遇股市风险。
银行理财市场普遍运作不透明
社科院发布的《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指出,2007年人民币理财产品共发行1302只,外币理财产品发行1760只,远超过2006年。然而,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却不敢恭维,其中去年发行的超额收益率为负值的人民币境外股票类产品,中资银行占比为17.24%,外资银行占8.33%。
同一天,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沈炳熙透露,虽然绝大部分去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但60%以上的产品收益率低于6%,更低于一年期贷款利率(7.47%,截至2007年12月21日)。
报告认为,2007年连接境外股票的产品表现较差。原因一方面在于境外股票市场受次贷危机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另一方面则在于银行产品的结构存在问题。尤其是外资银行,其许多产品结构设计极其复杂,但投资价值却令人不敢恭维。
然而,银行理财产品所存在的问题远非出现短期的亏损这么简单。
报告显示,目前银行理财市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信息透明度不高。而汇丰、花旗、恒生、东亚、光大和招商等6家中外资银行因理财产品的运作信息严重缺乏透明度登上了报告的“黑名单”。
据了解,报告研究组本打算评价1040只人民币产品和211只外币产品,但实际评价的总量却只有935只。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存在许多“不明产品”,包括产品的基础资产、结构、期限等信息都不明确。
而有投资者反映,其所购买的理财产品在银行网站上找不到详细的介绍,也没有公布到期收益的相关公告。去年12月电话咨询银行时,被告知收益是15%,但在今年2月产品到期后,才得知收益为零。
报告指出,在信用类和利率类产品方面,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信息不明产品合计占全部不明产品的3/4。而外资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在人民币和外币的股票产品中,外资银行的不明产品占其全部产品的比重分别高达78.6%和32.9%,远高于中资银行的33.3%和11.1%。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中国经济网
2014-02-20 15: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