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与对策
来源:
2008-05-06 10:18:27
一、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企业信用主要涉及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产品质量、服务等,主要是商业信誉)、企业与企业之间(主要涉及赊销、产品质量、供货时间等,即一般的商业信用和信誉)、企业与银行之间(主要包括资金信用、企业的偿债能力
一、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企业信用主要涉及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产品质量、服务等,主要是商业信誉)、企业与企业之间(主要涉及赊销、产品质量、供货时间等,即一般的商业信用和信誉)、企业与银行之间(主要包括资金信用、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与政府之间(主要包括依法纳税、用工、经营等,主要涉及企业的商业信用和信誉及遵法守法问题)。因此,概括起来,企业信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金信用、二是商业信用、三是商业信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企业基本上都是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国营企业都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没有自己独立的信用,集体企业则需要一定的信用,但并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开始建立企业以其自身的资产承担风险的体制。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是以其自身的信用参与市场的竞争,在市场上运行。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需要新建信用制度,树立信用观念,各方面对信用问题都缺乏经验,因而企业信用出现了混乱。
目前我国企业信用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在资金信用方面,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高度依赖银行贷款,逾期、呆帐贷款比率很高,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较弱,造成了很大的金融风险。能够发行长期债券、短期融资券的企业不多,但仍有不少到期无力偿付,不得不发新还旧或依靠银行贷款来垫款。
从商业信用来看,企业间三角债、相互拖欠严重,国家曾采取多种措施来解救,但效果不明显。企业间的相互拖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好的企业被拖垮,差的企业死不了,经济秩序严重混乱,企业资金回笼不畅。
从企业信誉来看,企业各种诈骗、走私犯罪事件不绝于耳,欺骗与坑害消费者、虚假广告、产品质量低劣等等,已经发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对上述这些企业信用问题,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加强管理。如资金信用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管理,主要措施是建立贷款信息系统、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开展资信评估等;对企业商业信用问题,经贸委牵头进行过三角债清理,法院对拖欠、破产等纠纷进行司法;企业商业信誉问题,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注册登记与年检,税务部门对企业纳税进行管理,海关对走私、骗汇、进出口行为进行管理,消费者协会与工商部门及质量监督部门对企业商品质量、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新闻媒体对各种信用问题进行曝光等。
但是,由于这种监督与管理不系统、相互间不通气,没有完整的记录,信息不透明,信息传播渠道不畅,特别是没有建立企业征信机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因而实际监督管理效果不理想,企业信用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另外,企业普遍信用能力偏低、缺乏信用意识也是重要原因。
企业信用问题已经威胁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甚至威胁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企业商业信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对国民经济在市场总体上供过于求的格局下的运行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商业信誉的缺乏,还使得社会秩序混乱、违法犯罪增多。总之,企业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瓶颈,从机制上、制度上解决企业信用问题,确实到了十分紧迫的地步。
二、解决企业信用问题的基本对策
第一,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按照"十五大"的要求,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国有企业的资本金,提高其信用能力。这是解决企业信用问题的基础。
第二,强化银行自我约束机制。银行对企业的融资必须严格控制风险,对企业的信用进行审慎的评估,对于不讲信用、缺乏信用的企业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将之拒于信贷市场门外,并对严重逾期的企业及其主要领导人进行披露,适当保留其不良信用记录,充分发挥信贷信息系统的作用。
第三,借鉴"征信国家"的经验,建立企业征信机制和征信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扶持建立企业资信数据库,鼓励和倡议投资者在与企业往来和交易时要查询企业资信状况,审慎决策。企业资信数据库应保留企业不良信用记录,对企业资信进行基本的分析,规范地接受投资者的咨询。对国有企业在信用决策上的失误,国家应追究决策人的责任。对于讲信用的国有企业,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正北方网(呼和浩特)
2014-09-30 10: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