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2月底履新以来,有“金融界救火队长”之称的郭树清担任银监会主席已近10个月有余。短短不足一年的时间内,银行业新规不断出台,乱象重拳整治,银行业的诸多风险隐患正在逐步化解,也对市场违规行为起到 ...
自2017年2月底履新以来,有“金融界救火队长”之称的郭树清担任银监会主席已近10个月有余。短短不足一年的时间内,银行业新规不断出台,乱象重拳整治,银行业的诸多风险隐患正在逐步化解,也对市场违规行为起到了很大震慑作用。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多数商业银行在“强监管”高压下均收紧了风险业务,在业务的规范和管理上不断加强。同时,一些银行还降低了对规模和利润增速的苛求,将业务向普惠金融和服务实体经济上倾斜。
监管“拆弹”
作为“强监管”的一年,郭树清执掌的银监会在监管路径上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并非对单一银行业务风险加以控制,而是通过“体检式”的梳理对风险隐患实行了全面打击。银行信贷、同业、理财等业务层面,在2017年都经历了一次少有的“阵痛”,也让很多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业务回归到了金融的本源。
“信贷业务的风控措施主要体现在结构的调整和不良贷款处置上。”一家国有大行信贷部人士表示。
据他介绍,由于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和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在过剩产能行业上不良率逐渐显现。按照监管政策的要求,商业银行对这些相关行业的信贷采取了有保有压的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杜绝过度融资,退出僵尸企业,降低了银行直接贷款风险。
“对于负债较高的企业来说,通过债转股实现降杠杆则有效解决了部分大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在风险的释缓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针对很多企业负债过高难以一时解决,而债转股的落地符合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银监会2017年还加大了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郭树清在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讨论会上透露,2017年前三季度银行业处置了不良资产超过9000亿元,并将继续加大处置力度,有效地去产能和杠杆。
2017年是同业业务最艰难的一年,而原因则是监管在业务层面的加强和乱象的整治。2017年3月,在郭树清刚刚上任之际,银监会在同业业务上的监管文件纷至沓来,包括了45、46和52号文,并开展了市场上俗称的“三三四”检查(“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
据了解,“三三四”对同业乱象的把脉非常精准,其整治的力度也超过了机构的预测,涉及到的“监管套利”和“空转套利”两方面覆盖了同业、理财、票据和信贷等业务上。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银行业同业资产和负债比年初分别减少2.6万亿元和2万亿元。
2017年12月6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新引入了净稳定资金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和流动性匹配率三个量化指标,鼓励机构减少期限错配,增加长期限资金融入,对中小银行的同业业务将产生直接抑制作用。
票据业务亦是如此。由于票据风险案件频发,在银监会的检查和银行自我约束之下,票据业务在2017年也经历了一番坎坷,打压了市场的空转和套利现象,让票据业务逐渐规范。
2017年12月5日,央行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第三季度,银行汇票业务金额902.82亿元,同比下降52.71%;电子商业汇票系统金额3.31万亿元,同比增长49.74%。
2017年第三季度,全国共发生票据业务6285.99万笔,金额41.14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1.75%和7.31%。其中各项业务金额和笔数均为下降趋势。
此外,对内保外贷业务的监管,虽然市场关注度不如信贷、同业等业务,但是监管也已经在薄弱环节进行了安排,重点控制和查处了银行违规行为和企业资产“外逃”。
记者了解到,由于境内市场和境外市场之间利率和汇率存在差异,此前不少企业在境外采用内保外贷业务进行无风险套利。2017年监管有针对性地严查该项业务,市场发生了巨变,套利现象也大幅减少。
30万亿理财“改造”
银监会在2017年控风险举措中不可避免的要提到近期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该项新规发布刚刚一月有余,但是市场反响巨大。
《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普遍担心快速打破刚兑会导致客户大规模赎回产品;银行理财期限短,而配置资产时间长,新规实施后,很多产品将无产品接续。
据相关报道,新规出台之后,网传十家银行共同形成一份《十家股份制银行关于指导意见的反馈意见》。随后,中国银行(3.970, 0.04, 1.02%)业协会2017年12月8日发布声明,网传信息不代表任何相关银行,更不代表中银协意见。但12月12日,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在2017亚太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表示,《资管新规》和市场层面反映出来的问题,包括所谓10家银行的事情,其实监管部门一直在听取意见。
中国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副局长刘志清12月9日则在“2017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印证了该说法。“资管新规确定前一定会充分考虑对银行和市场的影响,现正在征求意见,希望各方多提意见,最终产生好的方法, 各家银行的情况不太一样,但30万亿元理财80%以上都没问题。”
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银行理财如今多数存在期限错配的情况,往往是“以短打长”。监管层一旦对期限错配进行限制,很大一部分的理财产品可能会面临问题。不仅是存量理财产品到期无法续的问题,将来更多的长期限的项目在资金对接上也会有难度。“在监管加强之后,银行理财市场会变,游戏规则也会变。”
监管新思路
对于银监会“最强监管”的诸多措施,市场感受到了如今监管方式的转变,更加重视思路和方法论。
银监会审慎规制局肖远企表示,2017年以来,银监会采取的监管措施在方法上有五个方面,包括了“抓小抓细”“标本兼治”“统筹兼顾”“稳妥有序”和“边查边改”。
“在标本兼治方面,遏制市场乱象高发势头,这是治标的,把这个乱象坚决止住。同时我们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注重监管制度建设,注重深化银行业改革,这就是治本。让风险和乱象不要死灰复燃,提升银行自身的防风险能力。”肖远企表示。
同时,他还表示,监管是需要统筹安排,要照顾全局,既看到银行业本身的风险,也要重视外部因素。推进监管措施时把负面效果降到最低,把正面效果发挥到极致。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案件等等,马上就改,马上整顿。
据记者了解,银监会对于短期的市场乱象进行了多次风险排查,涉及到“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以及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和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行业廉洁风险等十个方面的市场乱象专项治理。此外,还加大了对违规处罚力度。前三季度银监会系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095件,处罚银行业机构1171家,罚没合计5.52亿元;处罚责任人员899人,罚款合计1851万元。
在长效机制的建立上,银监会修订了一系列的监管规章,涵盖了股权管理、资本补充、流动性风险管理、抵押品管理、政策性银行监管等等方面,减少监管制度上的漏洞。
2017年12月22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进一步规范银信类业务,明确表示对信托公司实施名单制管理;不得接受委托方银行直接或间接提供的担保,不得与委托方银行签订抽屉协议,不得为委托方银行规避监管要求或第三方机构违法违规提供通道服务,不得将信托资金违规投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股市、产能过剩等限制或禁止领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