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记者统计显示,31个省(区、市)中,已经有19个提出,建立健全政务和行政承诺考核制度,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这19个省(区、市)分别是:内蒙古、青海、甘肃、江西、山西、上海、北京、江苏、宁 ...
《法制日报》记者统计显示,31个省(区、市)中,已经有19个提出,建立健全政务和行政承诺考核制度,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这19个省(区、市)分别是:内蒙古、青海、甘肃、江西、山西、上海、北京、江苏、宁夏、重庆、陕西、黑龙江、天津、湖南、湖北、湖北、浙江、广西、海南。(11月2日中国新闻网)
信用问题是个老大难,不仅个体之间会出现失信行为,就连政府部门,也不乏有失信者。时有发生的失信现状,无疑是建设诚信社会的最大危机。如果连政府部门尚且不能做到诚信示人,光靠嘴上功夫培树诚信之风,显然不会有人理睬埋单。而且,政府失信行为容易“传染”,也会恶化,损害自身形象,也会给社会治理增加难度,造成严重后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建设诚信社会的示范作用很重要,政府部门带头是关键。政府怎么说、怎么做,言行是否一致,百姓心里有杆称,也会仿效拣样。但在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部门数量众多,难免有在约束机制缺位情况下,撒泼耍赖不履行承诺。而以前较为通用的惩戒机制,主要还是建立“黑名单”,但在全国未彻底联网、实时更新情况下,效果必然是折上打折。
在这样的背景下,采取信用考核为政府诚信戴上“紧箍”,不失为一针见血、立竿见影之举。当全国超过半数省市提出建立健全诚信考核制度时,对广大百姓来说,不失为一条振奋人心好消息。失信影响地方成绩,关联官员政绩,随意失信行为,必然会被捆住“手脚”。毕竟,没有哪个官员愿意犯错受罚,这剂倒逼良药的疗效必然明显。
但从当前已经成形的政务诚信考核制度来看,对政府的失信约束主要集中在规划、政策等方面,涉及的范围还很狭,留下的作用力“真空”依然不少。而且,仅靠通报批评之类“挠痒式”惩戒,难以彰显法治的威严,让失信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当然,对诚信社会渴望已久的百姓,应该多给政府部门一些响应时间,没有哪个制度从最开始就是完美无暇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健全完善。所以,不管是担心政府信用考核力度不够、范围不广,还是觉得一纸禁令远远不够,都应该沉下心来,静观其变,多给政府部门一点调整时间。毕竟,自我革新,甚至是拿自己开刀的动作,哪有如此干练利落!
在推进诚信社会的今天,增加政府信用考核,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应该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