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天过去,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正药业”,600267. SH)曾经的主打产品——特治星正式回归中国市场。 7月14日,海正集团企业报《海正报》发布文章公布了这一消息。海正辉瑞CEO李琰称, ...
900多天过去,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正药业”,600267. SH)曾经的主打产品——特治星正式回归中国市场。
7月14日,海正集团企业报《海正报》发布文章公布了这一消息。海正辉瑞CEO李琰称,特治星的回归完全可以把应有的王者地位恢复过来,同时希望重振海正药业业绩。
在此之前,海正药业就因“特治星依赖症”为市场所诟病。根据海正药业方面提供的数据,控股子公司海正辉瑞特治星在2013年、2014年的供货量分别达到447.52万支、540.85万支,同期海正药业净利润达到3.02亿元和3.08亿元。2014年底辉瑞海外工厂因生产过程改造暂停了特治星的生产,因特治星供货不足,2015年特治星供货量陡降至17.97万支,降幅超过90%,海正药业2015年净利润仅为0.14亿元,同比下滑95.6%。
海正药业患上特治星依赖症的背后,是特治星供货原因导致销售收入减少、公司部分抗肿瘤类产品销量下滑及部分原料药因FDA进口警示而暂时不能进入美国市场导致销售收入减少等多重因素叠加,更是其研发效率低下、新品研发市场竞争力不足,从原料药向制剂转型不顺的产物与缩影。
如今,特治星回归中国市场,能否如李琰所说,上演一出王者归来大戏?海正药业又是否能借助特治星归来之势触底反弹?
回归中国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从2005年开始特治星在全球针剂抗生素领域处方量就排名前列,该药品主要用于治疗由已检出或疑为敏感细菌所致的全身或局部细菌感染。
2012年以前,海正药业收入来源主要依托于抗肿瘤药等原料药的销售,其与特治星的牵手发生在2012年。2012年9月,海正辉瑞正式成立,公司总投资2.95亿美元,其中,海正药业和辉瑞的持股比例分别为51%和49%。
彼时,海正药业选择与辉瑞合作,希望从辉瑞处获得更好的技术研发制剂药,进而实现从以原料药为主的药企转变为品牌仿制药公司,打入国际市场。而辉瑞方面看重的是海正药业的原料药产业链,不希望技术输出。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海正药业向合资公司注入75个品种,包括肿瘤药、抗感染等品种,占公司制剂内销收入的85%以上,辉瑞注入“6+2”个品种,涉及内分泌、青霉素等品类,销售规模略大于海正药业。
海正辉瑞成立之初,由于获得转入(药品)品种的生产批件尚需时日,辉瑞指定海正辉瑞以分包装生产原研药特治星,并由海正辉瑞的全资子公司浙江瑞海承担特治星在中国内地的独家市场推广和分销业务。从此,特治星成为海正辉瑞主营的明星产品。
明星产品业绩表现抢眼。特治星在2013年、2014年的供货量分别达到447.52万支、540.85万支,在2014年供货量达到巅峰的同时,销售量也创下540.55万支新高。2014年,特治星销售收入10.09亿元(含税),成为名副其实的十亿品种。
不过好景不长,2014年底,辉瑞海外工厂因生产过程改造暂停生产原研药特治星,也是从这一年起,海正药业开始面临特治星供货不足的困境,业绩也直接跳水。海正药业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特治星供货量仅17.97万支,不到2014年的1/30,销售量为17.15万支,仅贡献销售收入0.20亿元(含税)。2016年,特治星供货量有所回升,达到26.57万支,同期销售量为26.89万支,贡献销售收入0.47亿元(含税)。
由于自身研发不力,海正药业只能依赖销售特治星,断货之下,何时恢复正常供货成为关注焦点。为此,海正药业还曾因过于乐观估计意大利工厂全面恢复生产并保证对海正辉瑞的正常供货时间,未及时补充披露特治星供货仍不佳的情况遭到警示。
两年半过后,特治星归来。
“特治星于7月1日正式回归中国市场,这缘于公司上下同心和共同努力。由于产品断供的影响,特治星恢复销售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今年上半年,海正辉瑞带领销售团队,策略性、有步骤地逐步放开特治星供货,最大可能确保核心医院的打开和其他各级医院的有计划恢复。”海正药业方面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昔日地位难恢复
记者注意到,前述《海正报》给出了放开特治星供货的具体时间点:3月1日,放开原TOP100目标医院三大核心科室沟通和恢复;5月1日,放开非TOP100目标医院供应并设定指标,为后续全面开放做准备;6月1日,试点全面开放福建等四省市供应;7月1日,全面放开供货。自此,特治星上半场结束,下半场开始。
今年5月,海正药业董秘邓久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们在和辉瑞反复沟通后也取得了对方承诺:在复产后,把中国市场、也就是海正辉瑞作为全球高优先级的供货市场。现在产能没问题,今年定的销售目标是190万支,但完成量应该会更高一些。”
一位长期跟踪海正药业的医药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特治星还有市场,卖三个亿问题不大,不过,对于李琰所说的特治星“完全可以把应有的王者地位恢复过来”,其表示“肯定回不到昔日盛况”。
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王文华也认为,海正药业未来特治星的供货仍难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特治星市场售价高,意味着有较高利益博弈空间,客户一旦流失,重新恢复的难度和代价都会更大。在断货、抗生素限用及医保限价同时冲击下,国产药品的替代优势明显,海正药业想恢复特治星的市场规模及盈利水准,需要花费的时间可能远超市场预期。”
研发效率需提高
上述医药行业分析师对记者分析称,“海正药业也确实需要找到在特治星之外的持续的、上规模的盈利点”。
海正药业曾有“研发王”的称号,公司也寄希望于通过大手笔研发,找到新的盈利点。在之前回复交易所关于“公司是否存在媒体所述因自身研发产品发展不力而对特治星依赖性较强的情况”问询时,海正药业也曾“展示”过自己的研发实力:公司累计建立技术平台(或功能)45个,其中新药筛选建成了降血脂、抗肿瘤、降血糖、抗老年痴呆、抗凝血、抗脂肪肝、抗丙肝等12个平台。制剂研发全面覆盖注射、口服、呼吸系统和透皮吸收等四大给药途径。生物药哺乳动物细胞和大肠杆菌两大表达平台实现了高密度表达,并线性放大到生产规模。2016年共获得35个品种66个临床批件(其中创新药4个品种12个批件,生物药7个品种8个批件),积累了丰富的管线储备产品。
不过,曾有分析人士指出,海正药业近年上市的产品市场前景并不好。从研发的角度而言,海正药业要想腾飞,需要先精简产品,并提高研发效率。
“海正药业之前的研发不够集中,主要是企业股权没有理清,顶层设计说好听是超前,说不好听就是走偏了。公司会恢复一定业绩,但是没有更多成长性。所以混改很重要。”上述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
海正药业于今年4月10日公告称,公司4月7日收到浙江省国资委、浙江省财政厅和浙江省证监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公布第一批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企业名单的通知》(浙国资企改【2017】5号),公布了公司等5家企业入选浙江省第一批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企业。从海正药业的表述看,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面向的是核心骨干员工。
“海正药业此次员工持股比例不低,影响力会出现,加上混改背后有一些周期叠加,比如FDA解除对台州工厂人用原料药进口禁令,这将至少贡献3个亿毛利,当然,也要看混改的最终结果”。上述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