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这种造假,让政府和企业陷入恶性循环的“互害模式

来源:瞭望 2017-06-20 00:31:26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官场“数字造假”曾经备受争议。然而,记者近日在基层调研了解到,有的企业也悄然爱上了“数字造假”,并通过夸大目标、夸大投资、夸大业绩的“三夸”方式,衍生出“企业出数字、数字圈扶持 ...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官场“数字造假”曾经备受争议。然而,记者近日在基层调研了解到,有的企业也悄然爱上了“数字造假”,并通过夸大目标、夸大投资、夸大业绩的“三夸”方式,衍生出“企业出数字、数字圈扶持”的不良现象。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企业热衷“数字造假”的背后,迎合个别地方政府“好大喜功”的“政绩工程”需要,是不容忽视的驱动因素之一。无论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的默许之下,还是企业钻取政府监管漏洞的“生存之道”,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这种“数字戏法”不仅会扰乱市场秩序、污染地方政治生态,而且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深层次危害,最终会让制造“数字造假”的企业与地方政府自食恶果。

文 | 胡锦武 郭强 秦宏

1

夸大目标:圈名圈利的“终南捷径”

四年前,一个年产值200多亿元的企业提出“千亿工程”计划,即到今年要实现产值1000亿元。这一“宏伟蓝图”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当地将这家企业列为重点扶持企业,分管领导一年内召集近20个部门在这家企业召开了5次现场办公会,各部门纷纷表态将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这家企业支持。  

但实际上,截至2016年底,这家企业产值虽也实现了较大增长,但与千亿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先把目标往大了吹,赢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最终目标完不完成无所谓,反正没人追责,但现实得到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业内一家企业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一家通过“数字造假”成功上市的农业企业,刚上市又“故技重施”,抛出了“4年内年销售收入翻三倍、平均年税利增加6倍”大博眼球的计划。然而,这家企业名不副实的做法很快被戳穿,并酿出一起轰动全国的股份造假事件,最终以政府和社会付出沉重代价、企业法定代表人锒铛入狱收场。  

地方政府被有的企业吹嘘的目标蒙蔽而最终造成损失,也并非仅此一例。 

中部某省一名已落马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就曾被一家企业吹嘘的目标所吸引,在没对这家企业的投资及生产实力进行实质性考察的情况下,就代表开发区急匆匆地与企业签订了《投资合同书》。

这名官员事后坦承,由于被这家企业吹嘘的产能及目标蒙蔽,将其当作开发区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的骨干企业引进,直到公司入驻后才发现,这家号称可实现年产值数十亿元的企业其实是一家“空壳”公司,除生产一些半导体储存器和太阳能电池外,投资合同中约定的高技术产品根本无力生产。但此前开发区已经以借款形式,将建设资金1.5亿元拨付给这家公司,最终致使国家遭受1.49亿元的损失。

有专家表示,企业都有做大做强的冲动,制定一些宏大目标本无可厚非,但故意夸大目标,以便通过蒙政府实现“圈名”“圈利”目的,正成为某些企业心照不宣的捷径。曾在政府部门任职的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孟立联向记者表示,企业都有一种心态,即规模越大,政府就越重视。故意夸大目标,以此赢得政府的扶持,已成为一种需要注意防范的不良现象。 

他说,从短期来看,企业描绘“大饼蓝图”看似无本万利;但长远来看,这些企业不专注于管理和研发等生产性活动,却热衷于大搞“数字工程”,最后只会丧失核心竞争力,被市场淘汰是肯定的结局。

2

夸大投资:政绩工程的“衍生产物”

夸大投资是有的企业搞“数字造假”的另一种形式。记者调查发现,与夸大目标“圈名”“圈利”不同,企业夸大投资有时也有其无奈之处。  

采访中,一位电子信息行业研究人员透露,前两年,他带着自己研发的新技术回到家乡,准备投资5000万元建一个工厂,他感觉能为家乡发展做点贡献。然而,在与当地招商部门的沟通中,对方却希望他将投资额改为5亿元。 

“招商部门的人直言,这么小的项目,领导不会重视,对他们来说也没多大意思。他们委婉提示我,可以先把投资额报高一点,最终能实现多少是多少。”这位研究人员说,因担心造假有风险,最终他决定放弃投资。 

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和政绩考虑,在招商引资和扶持企业中往往热衷于招大引强、扶大扶强。企业要进入政府的视野,必须具备相应的规模和知名度,因此“大吹大擂”有时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某地级市工信委负责人就说,政府青睐大企业、大项目,因为它们能够带来更多GDP和税收,产生政绩。而且,就算不能带来GDP和税收,也能产生“眼球效益”,吸引上级领导关注。 

“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时,地方领导都要带上级领导去看‘亮点’,而‘亮点’就是大企业、大项目。至于这些企业、大项目的实际投资情况,领导大多不会过问。”他说。 

记者在某工业园区看到,为迎接上级领导检查,园区内的企业资料展示板上,各项目投资动辄几千万上亿元。然而,园区负责人坦承,这些数字里有“水分”。比如,其中一家协议投资7000万元的企业,实际投资额只有700万元左右。 

一些企业还盯住政府的这种心态,催生了一些以小博大甚至空手套白狼的骗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案例:某家在业内毫不知名的光伏企业,处处打着投资数十亿元、建设千亿产业园的幌子,短短2年内就在全国多个省份建设了8个生产基地。如果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其产能将超过全球光伏企业的生产总量。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却连公司注册资金、厂房建设资金等都要向地方政府拆借。在其与某地方政府签订的投资协议里,记者看到,作为落户条件,当地政府不仅需先垫付500亩工业用地出让金和高标准厂房建设的资金,还要向其提供1.5亿元借款。而由政府出借注册资金、垫付土地出让金和代建厂房的项目,自首期项目建成后即处于停产状态。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磊分析谈到,企业的“数字造假”和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是分不开的,在一些地方政府追求数字、追求政绩的大背景下,企业只有夸大投资,才能吸引政府关注,并获得政府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这种风气必须遏止。

3

夸大业绩:“互惠互利”的“数字泡沫”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企业与政府各有所需,尤其是在企业业绩数据方面,甚至能为双方制造共同的“光环”,企业的“数字造假”和政府的“政绩工程”就常常形成某种“互惠互利”的默契。为此,一些地方政府明知企业在夸大数字,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企业报多少,政府就信多少,甚至主动要求企业虚报、多报。  

中部地区一家企业去年前三季度税收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倍,看起来经营状况不错。但是这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交税增加的原因在于企业虚报了利润,但是这样做也不吃亏。帮助地方完成一些统计数据任务后,可以享受一些以优惠政策名义给予的税收返还或者融资支持,“都不吃亏”。  

在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增长这个共同的目标,官员和企业家往往结成“增长联盟”。而联盟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刺激权力寻租和政治庇护行为的发生。  

一位制造行业的企业家谈到,为了塑造地方经济发展很好的假象,当地政府主动“下达任务”要求他们多用电,把用电量拉高,用电完成好的有补贴。“为了完成任务,有时不生产我们也开着机器。”这位企业家说。  

记者调查发现,在政企默契的“理想状况”中,企业将通过配合地方政府获得更多扶持,而地方政府则由此得到更多政绩、更大政治晋升概率。但如果操作不好,企业与政府将陷入恶性循环下的“互害模式”。  

“成也数字,败也数字。”虚假的业绩,虽然让一些企业看起来很风光,但只要是脱离实际的假象,最终都会破灭。一位在农业产业领域拥有诸多光环的“明星企业家”告诉记者,企业一开始做得还挺好,但是当地政府认为他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于是给项目、给资源将他们树立成典型,推着企业“快跑”。 

“成了‘典型’后,我们自己不想停,觉得差不多的项目,也就都上了;同时,政府也不允许我们停,有政策就给我们;银行也大力支持,找上门给我们贷款。结果盲目扩张,经营能力没跟上,后来银行收紧贷款,资金链一断,企业就完了。”这位“明星企业家”感慨道。  

针对种种造假行为,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虽然政企夸大业绩下产生的数字是假的,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数据造假不纠正,从中央到地方许多经济决策将被误导,相关政策措施也难以对症下药。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永生认为,企业“数字造假”带来的危害应引起足够重视,否则将对经济发展带来恶劣影响。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