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银行参与信用风险缓释的三大原因

来源:互联网 2017-05-08 10:04:36

  2016年10月底,信用联结票据(CLN)和信用违约互换(CDS)推出一个月后,中国银行(3.530, -0.01, -0.28%)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布了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核心交易商名单,包含1家专业信用增进公司、3家券商和10家银 ...

  2016年10月底,信用联结票据(CLN)和信用违约互换(CDS)推出一个月后,中国银行(3.530, -0.01, -0.28%)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布了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核心交易商名单,包含1家专业信用增进公司、3家券商和10家银行,银行占比达到七成。

  从国际市场CDS发展情况看,银行一直是该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海通证券(14.470, -0.12, -0.82%)研究院公布的一组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下半年,银行和券商净买头寸约1260亿美元,其买入和卖出CDS合约金额市场占比均为首位。BIS统计的申报交易商指的是参与到BIS市场调查中的做市商,基本上包含了国际上的大型银行,申报交易商买入和卖出CDS金额市场占比分别为44.3%和60.3%。

  那么,参与信用风险缓释的主体为何大多是银行?记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一是,信用衍生品有助于处置不良资产,这对银行来说,是一个得力工具。不良资产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信用的缺失,在处置已生成的不良资产并预防新不良产生的过程中,如果较好地利用到信用衍生品,将有助于增强资产的流动性,推动资产证券化进程。商业银行通过信用衍生品提供的信用信息可以有效转移信用风险,减少不良生成。

  二是,市场需求也决定了商业银行会成为信用衍生品的主要买方。相对于资管公司、险企对于风险管理及投资的需求,银行则侧重于降低风险资产权重、转移信贷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改善风险管理等。

  三是,信用衍生品可以帮助银行缓解“惜贷”情绪。商业银行的“惜贷”现象阻碍了资金的合理流动,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缓解银行的“惜贷”现象也会有效盘活银行资产。

  对于银行“惜贷”现象,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在研报中分析,由于“惜贷”的根源是信用缺失,解决这个问题也应该从信用入手。通过设计实用可行的信用衍生产品,商业银行能把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并以合理的价格转移出去,“惜贷”问题将得到极大的缓解。信用衍生产品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购买者,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比商业银行更为了解借款者信息的机构,如果信用衍生产品价格合理,它们是愿意购买的。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全国首家独立第三方社会信用平台正式运行


中国日报网 2016-03-15 15:01: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