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电信诈骗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新生儿补贴诈骗、假冒“警方来电”诈骗、换号短信诈骗等各种新型电信诈骗花样翻新,让人防不胜防。记者调查发现,电信诈骗之所以容易得手,首要原因是大量个人信息被肆意买卖, ...
近日,多地电信诈骗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新生儿补贴诈骗、假冒“警方来电”诈骗、换号短信诈骗等各种新型电信诈骗花样翻新,让人防不胜防。记者调查发现,电信诈骗之所以容易得手,首要原因是大量个人信息被肆意买卖,另一方面是虚假的来电显示号码具有极强的欺骗性。
电信诈骗新骗术
电信诈骗电话打到了撒贝宁那里 被揭穿后气急败坏大骂
《今日说法》官方微博首次曝出了撒贝宁与骗子对话的全程录音,警示广大群众谨防电信诈骗,引发大批网友围观。录音中骗子称上海市公安局找到北京市公安局协查案子,有人用撒贝宁的身份证给一个孩子办了住院手续后没了下落,骗子称撒贝宁为人贩子,涉嫌拐卖儿童。有趣的是,骗子还一本正经地编造了姓名与警号,经查证为虚构杜撰。
被揭穿后的骗子气急败坏,开始辱骂撒贝宁,言辞污浊不堪入耳,而撒贝宁还不忘为其普及法律常识,场面相当逗趣。
下面是骗子被揭穿后的对话:
电信诈骗无孔不入新生儿父母也成了诈骗对象
8月13日,家住芜湖市的郑某接到一个自称是财政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问他的妻子是否刚生孩子,还说出了郑某与妻子的身份信息。得到郑某肯定的回应后,对方表示国家现在对新生儿有政策补助,按照郑某家的情况,可以领取补贴2000元,但需要到atm机上操作。郑某将银行账号报给对方后,随即来到银行atm机前查询,发现卡上并未增加钱。对方表示,可能是汇款系统出现故障,并让郑某手动操作领取补贴。在对方的指导下,郑某进入atm机英文操作界面,并输入对方提供的账号及验证码。郑某按照指示操作,按下确认后再查询余额,发现自己卡内少了4987元,意识到被骗,赶紧报警。
警方提醒,市民一旦接到此类电话或短信,切勿轻信,更不要到atm机操作。一旦发现受骗,及时报警,为警方提供破案线索。
一个电话:涉嫌卷入集资诈骗52000元被骗光
电话中一口本地方言,自称是派出所民警,说侯女士涉嫌集资诈骗……41岁的侯女士“走进”对方编织的圈套内。“被转走的钱中,有15000元是父母的养老费。”回忆起几天前发生的事情,侯女士欲哭无泪。
呼市公安局反电信网络信息诈骗中心刘警官介绍,这是电信诈骗案的一种,嫌疑人使用方言拉近与受害人的距离,之后又采用威逼利诱等手段,迫使受害人上当受骗。
“老板”换号原来是骗子呼叫转移
近日,有犯罪分子冒充领导更换手机号码为由,骗取“下属”信任,并借机要求转款或垫资进行诈骗。今日,成都警方在2016“平安成都·夏季铁拳行动”通报中向市民解析,类似冒充领导类的新型诈骗,其实是犯罪分子向“领导”手机中植入了木马病毒,再将“新号码”进行呼转,让受骗的“下属”信以为真,再伺机诈骗。
警方提醒,遇到类似情况,应通过多种渠道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做到不轻信不汇钱不转款。
骗子拿“协查通知”忽悠人
8月31日,湘潭县的李先生收到一张“上海警方”开具的《协查通知》,声称他卷入一起电信诈骗案。
湘潭县警方紧急辟谣,原来李先生收到的文书并非出自警方,这是一种新骗局。民警表示,李先生收到的这张文书,漏洞百出,比如“机密”等字样有画蛇添足之嫌。警方处理涉密文件有严格的规范制度,相关信息是严防外传的,绝对不会通过公众都使用的短信形式发送。至于警方采用“协查”方式,一般是在发生重大案件后,发布追捕嫌疑人信息,这类信息面向公安同行,或者散发给大众,而不是这种“一对一”的情况下使用。
常见的电信诈骗术
提醒公众提高警惕防止受骗
骗术1:短信暗藏木马链接
行骗:诈骗分子诱使手机用户点击诈骗短信中的链接,该链接将木马病毒植入用户手机,用户点击链接后,诈骗分子可以盗取大量隐私信息和密码。目前常见的手段有:冒充相册链接的、冒充孩子班主任的、冒充航空公司通知航班取消的、冒充交管局发车辆违章通知的、冒充代办信用卡等。
拆招:手机短信内的链接尽量不要点。虽然手机短信中也有银行等机构发来的安全链接,但不少用户难以通过对方短信号码、短信内容、链接形式等辨别真伪,所以建议用户,特别是android手机用户,尽量不要点击短信中自带的任何链接。
骗术2:冒充银行客服骗取卡号信息
行骗:诈骗分子模拟银行客服来电,称帮助用户提高信用卡消费额度。如果用户上当,则会被通过电话骗走信用卡卡号、有效期、卡片背面三位数卡片安全码等信息,犯罪分子不用转走现金,只要完成一笔信用消费就可骗走钱财。
拆招:不要泄露短信验证码。银行、支付宝等发来的短信验证码是极其隐秘的隐私信息,且通常几分钟之后即自动过期,所以不得向任何人和机构透露该信息。
骗术3:冒充熟人电话号码
行骗:诈骗分子虚拟出用户手机电话簿中的号码来电,并称自己是该联系人的爱人等,“手上没有现金了,希望给他汇一点现金。”此类诈骗由于金额不大,且看似来自熟人,也很容易诱人上当。
拆招:陌生证据莫轻信。由于个人隐私泄露泛滥,诈骗分子常常会掌握有用户的一些个人信息,并以此作为证据,骗取用户信任,此时切记要多长个心眼——绝不轻易相信陌生人,就算称是朋友家人,如果仅仅是在网上,也不可轻信。
骗术4:冒充10086等运营商客服电话
行骗:诈骗分子冒充电信运营商短信通知积分兑换,并通过“伪基站”伪装成10086等号码群发诈骗短信,诱惑用户下载安装一个带有木马病毒的app,再通过这个安装在用户手机上的假移动掌上客户端,盗刷用户银行卡。
拆招:不信“接的”,相信“打的”。为了防止遇上诈骗分子模拟银行等客服号码行骗,遇上不明来电可先挂断,再主动拨打相关电话(切勿使用回拨功能),这样可以保证号码的准确性。
骗术5:“连环计”转出卡内存款
行骗:骗子掌握用户个人信息甚至银行卡卡号和密码之后,登录网上银行,但无法将钱转出,于是就购买了如贵金属等理财产品,并发送短信称,储蓄账户上有若干金额被转移到了理财账户上。用户一旦通过银行官方查询到短信内容属实后,很容易上当受骗,向骗子透露出自己的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拆招:闭口不谈银行卡号和密码。无论电话、短信、qq聊天、微信对话,都绝不提及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码、医保卡号码等信息,以免被诈骗分子利用。
刷微信时要防这些骗术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出现了多种与微信有关的诈骗方式:
一是伪装身份诈骗。犯罪分子利用微信“附近的人”查看周围朋友情况,伪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骗取感情和信任后,随即以资金紧张、家人有难等各种理由骗取钱财。
二是代购诈骗。犯罪分子在微信圈假冒正规微商,以优惠、打折、海外代购为诱饵,待买家付款后,又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为由要求加付,等拿到货款后就“人间蒸发”。
三是爱心传递诈骗。犯罪分子将虚构的寻人、扶困等内容以“爱心传递”的方式发布在朋友圈,不少善良网民都会转发,其实里面所留联系方式绝大多数为外地号码,打过去不是吸费电话就是通讯诈骗。
四是点赞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商家发布“点赞有奖”信息,要求参与者将姓名、电话等个人资料发至微信平台,一旦商家套取完足够的个人信息后,即以“手续费”、“公证费”、“保证金”等形式实施诈骗。
五是利用公众账号诈骗。犯罪分子盗取商家公众账号后,发布“诚招网络兼职,帮助淘宝卖家刷信誉,可从中赚取佣金”等推送消息。受害人信以为真,遂按照对方要求多次购物刷信誉,后发现上当受骗。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