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起,中航协发布的《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办法(试行)》开始生效,民航旅客的不文明行为将被记录在案。与此同时,国内五大航空公司在1日联合发布《关于共同营造文明乘机大环境的联合声明》,表示将 ...
2月1日起,中航协发布的《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办法(试行)》开始生效,民航旅客的不文明行为将被记录在案。与此同时,国内五大航空公司在1日联合发布《关于共同营造文明乘机大环境的联合声明》,表示将合力对不文明旅客采取限制措施。不过,关于航空公司究竟如何采取限制措施等细则目前还没有明确。(2月2日《京华时报》)
在“黑名单”盛行的年代,航企自然也要出台“黑名单”,从某种意义上说,“黑名单”是权力的呈现,是树立权威的筹码,也能立起“正义大旗”。况且,航企的“黑名单”早就有先例。春秋航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只不过有点虎头蛇尾罢了。据了解,五家航空公司旗下的所有子公司都将执行联合声明中的限制服务措施,总运力占国内航空运力的80%以上,换言之,一旦旅客上了“黑名单”,出行坐飞机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不过,让人想不通的是,既然表示将合力对不文明旅客采取限制措施,却没有如何采取限制措施等细则,这就让人不懂了。到底在犹豫什么?
据了解,《办法》共规定了10类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堵塞、强占、冲击值机柜台、安检通道及登机口(通道)的;违反规定进入机坪、跑道和滑行道的;强行登(占)、拦截航空器的……不过,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认定、不文明行为的程度和细节等,中国航协并没有统一标准,是所有航空公司执行同一标准,还是各家公司执行自己的规定?这些都没有说明,执行起来会出现困难。“如果不上升到法律阶段,在执行时可能会引发更多的矛盾。”这显然是“黑名单”的尴尬之处。
“黑名单”的尴尬不只是对不文明行为界定的模糊,更重要的是,一方面没有规定进入黑名单后将面临何种处罚,更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另一方面也没有法律规定进行支持。如被记录在案的乘客,并没有规定一定时间内不能乘坐飞机。
机场和航班上是特殊的公共场合,一旦某些旅客出现不文明行为,如果处置不当,大家可能都得陪葬。因此,出台“黑名单”就该雷厉风行,似乎没有什么可犹豫不决的,但事实却非如此,在“黑名单”的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私心:其一,这些航空公司未必能够一条心;其二,这些航空公司在“黑名单”上能够做到完全公平公正吗?其三,航空公司自身的服务细节没有问题吗?比如在信息公开,航班延误等方面能够经得起乘客质疑吗?恐怕这些都不行;其四,航空公司是做生意的,而与其竞争的“铁老大”,实力越来越强,高铁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了坐火车,如果动辄弄出“黑名单”,估计要跑掉一大片市场了。
设“黑名单”容易,但执行却困难,如自身不正,“黑名单”就只能处于尴尬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