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记者在多场校园招聘会上发现,一些大学毕业生认为简历“注水”成本低、核实难,于是明知不道德而故意为之。“骗”来的“饭碗”端不稳,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不仅提高用人单位招聘成本,而且严重危害社会 ...
连日来,记者在多场校园招聘会上发现,一些大学毕业生认为简历“注水”成本低、核实难,于是明知不道德而故意为之。“骗”来的“饭碗”端不稳,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不仅提高用人单位招聘成本,而且严重危害社会公平正义。(据《北京晨报》)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比较严重。面对用人方的择优要求和同龄人的激烈竞争,部分毕业生打起了简历“注水”的主意,学生会干事变成干部、共青团员变成共产党员、短期培训变成名校毕业……类似简历造假的行为甚至已经让很多人见怪不怪了。
简历“注水”看似平常,但折射的问题却令人深思。虽然当下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大的困境,但简历造假害人害己,有失诚信。造假者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认定用人单位在筛选众多简历时不可能有精力一一核实。即使用人单位发现了简历中的“水分”,对于造假者来说无非意味着应聘失败,大不了再换一家单位应聘,却给用人单位带来了人力和金钱上的浪费,对其他应聘者也很不公平。
给简历“注水”的行为可以快捷地达到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可是“骗”来的“饭碗”岂能端稳?用不讲诚信为代价侥幸获得的岗位,怎能保证日后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对待?不过,换个角度思考,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是不是也应该改一改片面追求“学生干部”“党员身份”的思维定式?
简历“注水”是对公平正义的挑衅,是对诚信的亵渎。如何让“注水”简历没有存在空间?在笔者看来,首先应该建立简历“注水”惩戒机制,学校对毕业生要加强诚信教育,对毕业生的求职简历要建立审核机制,从源头上堵住“注水”简历。其次,用人单位应该及时曝光发现的简历“注水”行为,方便其他用人单位查询,震慑不讲诚信的大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