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熔断机制去or留? 取消7%阈值成最现实版呼声

来源: 2016-01-07 22:38:17

  新年新气象,正式实施熔断机制的A股,头三个交易日就有两天暴跌,第一天没坚持到最后就终止交易,最后一天干脆开盘半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一时间,社会舆论恨不能拉出熔断机制,批评、批判,甚至批斗。   那么 ...

  新年新气象,正式实施熔断机制的A股,头三个交易日就有两天暴跌,第一天没坚持到最后就终止交易,最后一天干脆开盘半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一时间,社会舆论恨不能拉出熔断机制,批评、批判,甚至批斗。

  那么问题来了,熔断机制究竟是A股暴跌元凶还是替罪羊?凭良心讲,尽管熔断机制和股市暴跌存在一定联系,甚至是熔断机制加剧了下跌速度和力度,但在主流机构看来,熔断机制并非股市暴跌根本原因,讲熔断机制当成替罪羊有些冤枉,说一点关系没有又便宜了它。

  基本面和资金面才是根本原因

  新财富最佳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近期就发话了:1月4日的A股暴跌是基本面、资金面等预期改变引发的市场内在正常调整,熔断机制可能引发了恐慌情绪和流动性丧失的相互传染,但不是根本性原因。

  任泽平进一步解释说,去年11月下旬以来,A股赚钱效应减弱,而且缺少新的利好催化剂,市场本身有内在调整要求。更重要的是,市场增加了新的压力,于是选择向下。

  这些新增压力包括:一是筹码供给的压力,资金存量博弈之下市场对1月8日解禁的担忧临近,注册制、战略新兴板等扩容的担心也未消除;二是汇率贬值引发资金流出担心和风险偏好下降,中美不在一个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上,货币当局采取了阶段性贬值的策略来释放贬值压力,容易让市场形成贬值预期,“贬值但还没贬到位”。

  简单理解,就是说这轮反弹之后,大家都盈利了,但11月以后赚钱越来越难,投资者开始纷纷套现离场。屋漏偏逢连夜雨,原来大股东和董监高不准卖股票的政策也到期了,据中金公司测算,这可是万亿规模啊。再者,去年底今年初,国家明显加快了注册制和战略新兴板的推出,股票可能会大扩容。

  此外,人民币持续贬值也给证券市场蒙上了阴影,投资者开始担心囤积在国内的游资都往国外跑。实际上,大家身边也不时有有钱人换美元,博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一是导致股市的钱少了,二是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有钱也不敢买股票了。

  海通证券(13.230, -1.35, -9.26%)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等主流分析师则分析说,在美国加息、汇率贬值和信用违约制约下,央行[微博]继续放水的可能性非常难,想赚央行放水的钱越来越不现实。更何况,国家现在将重心放在了供给侧改革,似乎放松了超发货币拉动需求的举措。总之,资金面可能面临着一些改变。

  用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的话说,节后的暴跌则是由于汇率政策、保险监管政策、减持政策和熔断新政等共振导致市场情绪决堤。邓海清言外之意是:至少熔断机制并非唯一元凶。

  邓海清所说的具体因素包括:一是保监会前期警示举牌风险,今日(1月7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保险业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通知》,市场对于是否会出现保监会主导的去杠杆存在担忧;

  二是人民币连续大幅贬值,上一次“8.11”之后不久就出现了中国股市乃至全球股市暴跌,这一次市场担忧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三是尽管证监会[微博]出面安抚,但是减持禁令到期的担忧仍然存在;

  四是注册制导致供给大幅增加的担忧;

  五是市场对央行过度宽松的预期落空。

  熔断诱发锚定心理引致暴跌

  尽管A股有内在的调整需求,但熔断机制推后的的3个交易日中,有2个交易日因暴跌而被盘中停牌至收盘,的确不能说暴跌和熔断机制一点关系没有。机构普遍的观点是:现在的熔断机制加速了市场下跌,加剧了市场恐慌,并最终造成了流动性枯竭式暴跌。

  据招商证券(18.090, -1.87, -9.37%)策略分析团队观察,当跌幅在2%-3%附近,一旦开始下探,跌速很快就达到5%,触发第一次熔断。当恢复交易后,买盘消失,卖盘汹涌,随机触发第二次熔断。从1月4日和1月7日的走势对比来看,投资者的学习效应很明显,跌速更快。

  招商证券[微博]由此判断,A股暴跌的导火索是汇率连日贬值,特别是中间价的屡屡中幅调整,即便汇市也是存在快速拉升的现象。前次股灾后的投资者信心脆弱,草木皆兵。快速传播的简讯文化对投资者短期情绪的影响。而熔断机制中的(5%,7%)的数值触发了投资者锚定心理。

  国泰君安(20.320, -1.97, -8.84%)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也说了,从1月4日的交易过程来看,熔断机制设定的阈值却无意中给恐慌的投资者一个明确的“止损”目标。1月4日和1月7日触发第二档阈值分别仅仅用了5分钟和3分钟时间,短短时间里沪深股市跌势加剧伴随成交量显著放出,显然是投资者赶在触发第二阈值前卖出所致。

  对于散户而言,第一次熔断恢复交易时,直接效果是羊群效应,跟风杀跌。其实机构更惨,明知道杀跌不明智,但为了应对赎回,只能选择不计成本减仓,从而造成了踩踏。

  据媒体报道,众多基金公司已通过基金业协会向监管层汇报这一情况,其实券商资管和私募也面临着这一情况。

  知名私募管理人、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就说了,金融市场最怕没有流动性,特别是高估严重的市场。熔断等于加速股灾的形成。投机的市场,本来是个击鼓传花的游戏,熔断相当于叫停鼓声。没有流动性,对于金融机构是致命性的,一旦遇到大规模赎回,又卖不出,后果非常严重!

  这里还有两个潜台词,一是不管是私募持有人,还是公募基民,一旦有风吹草动,立即大量赎回,具有极强的投机成分; 二是A股向来的高估值是以极高的换手率(流动性)来维持的,临时停牌恰好击中了A股的流动性这一死穴,泡沫破灭在所难免。

  机构呼吁取消“7%”阈值

  事已至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看看世界各国实施熔断机制的背景、配套制度,以及熔断机制的效应。

  总体来看,实施熔断机制的国家基本上是“T+0”交易,而且要么既无指数涨跌幅限制,也无个股涨跌幅限制,要么指数和个股必有一个无涨跌幅限制,如美国、韩国和印度。即便有个股涨跌幅限制,也是动辄30%的涨跌停板制度,如韩国。

  其实,熔断机制是为了规避指数或者个股大幅、非理性下跌而设计的,而我国个股已经设置了10%的涨跌停板制度。因此,国泰君安证券[微博]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就认为,通过制度过多干预市场交易,造成市场交易频繁“启停”损失的是交易效率,对市场长远发展不利。

  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实施熔断制度时,多将熔断阈值分为三挡。美国为7%、13%和20%,韩国为8%、15%、20%,印度为10%、15%、20%。只有基准指数跌幅达到20%时才会将交易暂停至收市。

  相对而言,我国采用两档阈值:5%和7%。不仅5%和7%相距较近,而且沪深300(3294.384, -245.42, -6.93%)指数跌幅达到7%时即暂停交易至收市,这无疑放大了锚定效应、羊群效应和磁吸效应。

  那么如何解决熔断机制给A股带来的负面影响哪?

  直接取消熔断制度显然是较为激进的想法,完全忽视了熔断效应的正面作用,也直接切断了将来调整或者取消涨跌停制度后,A股采用熔断制度对接国际市场的努力。调整“T+1”交易制度为“T+0”,目前看仍不现实。最现实,也是折中的方案,是取消“7%”阈值,保留 “5%”阈值。

  邓海清就认为,对于熔断机制,由于目前熔断线和两次熔断之间距离设置过窄,显著影响了市场的流动性。中国市场以散户为主,对于政策了解程度不高,额外增加了恐慌情绪。从国际上看,熔断机制本身并不是问题,但是熔断线设置较高,且熔断线之间间隔较大,使得对流动性影响较小。设置熔断机制不应当降低市场原有流动性,对于大盘指数要更偏重防范过度波动,对于个股则要更偏重提供流动性。借鉴国际经验以及散户为主的国情,他建议个股涨跌停板放宽到15%,第一次指数熔断线维持5%,第二次指数熔断线放宽到10%。

  多家券商资管人士也表示,熔断机制本质是通过让投资者有冷静思考的时间,减少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使得市场更为平稳。但由于A股投资者结构中散户占据大头,在市场不稳定时,5%和7%阈值相距太近,从而更容易引发恐慌,造成流动性枯竭,迫使机构为应对赎回而被迫跟随散户杀跌。因此,建议监管层从维护流动性出发,取消第二档7%停止交易至收盘的规定。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