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下午5时,2016年国考公共科目笔试正式落幕。据统计,本次考试共有139.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近9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超46万人弃考。考试当天全国共有近10万名监考、巡考和考务工作人员为考生提供考 ...
11月29日下午5时,2016年国考公共科目笔试正式落幕。据统计,本次考试共有139.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近9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超46万人弃考。考试当天全国共有近10万名监考、巡考和考务工作人员为考生提供考试服务。
139.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106.9万人网上缴费确认参加笔试,最后只有近9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这么大规模的弃考行为该如何解读?显然,很多人是“乐见”这一景象的,因为这意味着国考的降温;于是,大规模弃考很正常,很少人弃考反倒不正常,要不然,怎可将之解读为公众就业观的“理性回归”呢?问题是,最近5年来,最少的年份弃考者也有37万,最多的时候有50多万,弃考除了是一种“习惯”,与所谓“理性回归”到底何干?
那么,大规模弃考何以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在个体的层面,正如报名是一种权利,弃考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权利。已经缴费却没有去考的十几万人,还可以潇洒地说自己根本不在乎这点报名费。也许,报名参加国考在弃考者那里,本就纯粹是一种“打酱油”的行为。但不得不说,也正是这种“试都懒得一试”的虚假报名,造就了国考报名的“虚假繁荣”,让很多本来想试却最终没试的人心生顾忌——要知道,数十到上百元不等的报名费,弃考者可能不在乎,但还是有很多人在乎的。
这样大规模的弃考与诚信有关。不知道相关报考须知里是否有“不得无故弃考”的规定,如果没有,那显然是一个应该补上的制度漏洞。大规模弃考年年如是,考试机构始终不做任何反应,这是说不过去的。举个极端的例子,假如有人召集数千“水军”集中报考某个岗位,其他人还敢报考吗?无故大规模弃考,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它会影响其他报考者做出合理的判断,也会影响公务员考试的正常组织秩序。如果你压根儿不准备应考,就根本没必要报名;如果你报了名,哪怕只是“试一试”,至少也应该真正地去“试一试”。
一言以蔽之,大规模弃考不是“正常的现象”,更不是折射国考降温的“理性回归”,而是浪费社会资源的不诚信表现。
教育部首次将“诚信教育”写入高校学生管理规定
近日,教育部官方微信“微言教育”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对照表,并就此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部属高校征求意见。在拟修订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首次将诚信教育写入管理规定。
此次拟修订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亮点不少,将诚信教育写入管理规定,是此次征求意见稿的亮点之一。诚信教育一直是中国学生缺失的一课,如在美国,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从小就告诉孩子诚实是最重要的品德,如美国孩子可以很有个性,有主见,但必须要诚实。而在国内,中国教育更为希望灌输给孩子勤劳、上进的品性,父母希望孩子变得聪明健康,学校希望学生听话、成绩好。在弱肉强食的现代丛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成了赖以生存所必备的本事。诚实与守信,在不少人看来,也就变成了愚蠢的代名词,家长更不想让孩子变得“愚蠢”,甚至有些家长把孩子说谎、骗人当有趣。这种教育环境长大的学生,就容易出现学术不诚信等问题。
此次拟修订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首次将诚信教育写入管理规定,就是给学生补上诚信教育这一课,如果学生学业不诚信、学术不诚信将被纳入诚信记录,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通过对失信学生的惩戒,来让诚信成为人人自觉遵守的准则。学术学业不诚信,学生就应该付出相应代价,学生抄袭、考场作弊等现象层出不穷,也是在于没有相应的惩戒机制来对失信行为予以约制,而让失信学生有恃无恐。纳入惩戒机制,才是给学生戴上了紧箍咒,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正是诚信教育的最重要部分。
也要看到,诚信教育要从小抓起,而不能等到上了大学之后,才来对学生上诚信教育第一课。人格与品德的养成,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教育与培植,很多人等到上了大学,从品性到人格都已基本定型,在此时才让他们接受诚信教育,就显得有些迟了。当然,不能否定高校诚信教育的意义,只是要能发挥出诚信教育的最佳作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人的一生,都要将诚信教育一以贯之,还要常抓不懈,诚信教育应属于百年树人的范畴,而不是某个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由此,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肃清不良社会风气,为诚信教育培根固基,正本清源。
【小编有话说】“诚信教育”是我们中国式教育中缺失的极为重要的部分,不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诚信教育”都缺乏重视,因此国人的诚信意识并不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在降低。我们不能让这种形势继续蔓延下去,否则当人们之间真的出现“零信任感”的时候,这个世界将变得冷漠无情。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