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某企业有违诚信的诉讼行为,依据最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开出了首张五万元的罚单。消息一出,引起众多媒体关注,其背后不仅透露出不诚信诉讼者“首张罚单”的新闻价值,更彰显着民众对于 ...
近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某企业有违诚信的诉讼行为,依据最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开出了首张五万元的罚单。消息一出,引起众多媒体关注,其背后不仅透露出不诚信诉讼者“首张罚单”的新闻价值,更彰显着民众对于不诚信诉讼行为应受惩罚的认可。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之德,自古传今,当为个人立世处事之基本底线,亦是各个行业良性发展所需的基本道德。于生活和人际交往而言,丧失诚信之人,难逃谴责之声,亦缺少交往之友。然无论如何,道德范畴之诚信尚只能依靠社会“自力”维持,而一旦进入法律视野,被“规范”成了条文的“诚信原则”,其背后就具有了“公权力”的审视。在我国的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诚实信用被尊为“帝王原则”,亦是设立、变更和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应牢记的底线,违反者必当受到法律的惩处。
对于我国的民事诉讼而言,修正前的民事诉讼法并未明确确立诚信诉讼的原则,实践中,部分当事人寻法律之空隙,打着“维护权利”的名义将“权利滥用”和非诚信的诉讼“坚持到底”。比如,有些人在举证期内“藏着”证据不出示,时刻准备着“证据突袭”;又如,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逼迫”父母上堂作伪证;还有,有些人明知案件属于受理法院管辖,却故意找个“荒唐”的借口提出管辖权异议。种种玩弄“技巧”的不诚信诉讼行为,不仅将矛盾进一步激化,而且干扰了正常的审判秩序,浪费了诉讼资源,亵渎了司法权威。
法律并非儿戏,法庭岂容“诈术”横行。故2012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在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有违此原则者,当受到法律之惩戒:或罚款、或拘留、或追究刑事责任。法律有了明确规定,其威力的显现尚需执行“给力”,唯有依法向不诚信诉讼者“亮剑”,才能让轻视法律者受到应有的教训,才能使其认识到权利的行使亦当遵守一定的边界,诉讼的“技巧”不能违背诚信的约束,否则不仅其当初的“如意算盘”难以“奏响”,还将付出应有的代价。
依法向不诚信诉讼者“亮剑”,才能让守法者的权益得到维护。法之公平,离不开对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平等对待”,滥用权利、有违诚信者,其“心机算尽”的背后必然是对守法者权益的损害,故而,唯有用法律之剑斩断失信之手的任意蔓延,才能让守法者感受到法律的公正,感受到诚信诉讼的应然之义。
依法向不诚信诉讼者“亮剑”,才能培养起旁观者对法律的敬畏。法律之威在于公、在于信,而公与信的树立当在于点滴积累。如果对“满口明显的谎言,肆意拖延的举证”者,法律无能为力,旁观者定会对法律付之一笑,何来敬畏之心。故此,唯有让民众看到不诚信诉讼者的“丑恶”和法律的“零容忍”态度,才能让法律的威严和公正传播得更有效率,才能让诚信诉讼成为一种习惯。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