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何以屡禁不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奖惩措施,导致守信者得不到褒奖、失信者受不到惩处 无锡市科技局前不久出台的一项科技信用政策,引发许多网友点赞。这项政策规定, ...
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何以屡禁不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奖惩措施,导致守信者得不到褒奖、失信者受不到惩处
无锡市科技局前不久出台的一项科技信用政策,引发许多网友点赞。这项政策规定,今后凡列入市级计划的项目都将建立“科技信用”数据库,并视具体情况,对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评审专家和项目主管部门的信用情况“打分”,细化为信用优秀“A”、信用良好“B”、一般失信“C”、较重失信“D”、严重失信“E”5个等级;信用评定为“A”级的,其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在后3年内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时,评审分数分别加1分;信用评级为“C”和“D”,视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主体采取警告、通报批评、取消相关资格1—3年等方式进行处理;而信用评级为“E”者,则将被永久取消其承担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格。
有网友指出,之所以为无锡市的这项新政点赞,就因为它“明确具体,奖罚分明”:不仅划分出不同的信用等级,而且给出了具体的奖惩规定,让守信者得到奖励、失信者受到惩处。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诚信是科技工作者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人无信不立,科无信难成,科技诚信与否,不仅事关科技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而且事关科技工作者的群体形象,影响着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屡屡见诸报端:科技人员学历、职称造假,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编报虚假项目结题材料、知识产权证明、项目决算绩效数据……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这些科技失信行为的背后,是科技成果的严重失真、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不仅引发公众的科技信仰危机,而且损害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国际形象。正如今年1月《科学》杂志的社论《中国的科研诚信》所言:科研诚信的缺失,可能会阻碍中国原创科学领域的进展,损害中国学术界的声誉,也会削弱中国科学的影响力。
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何以屡禁不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奖惩措施,导致守信者得不到褒奖、失信者受不到惩处。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许多关于科技诚信的规章制度,但都在奖惩这个关键环节上语焉不详,没有可操作的具体办法,最终使这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久而久之,敬畏之心消弭、道德底线失守,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就成了一句漂亮的口号,甚至沦为笑柄。
没有规矩固然难成方圆,但规矩如果不细不严,恐怕画出来的方圆也会走形变样,既不方也不圆。人们在期待无锡市“科技信用管理办法”能“落地有声”的同时,也渴盼有关部门能吸取已有教训,出台有约束力、可操作的举措,让科技失信者得到应有的惩处,狠刹造假歪风,切实维护学术尊严,让宝贵的财政支持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