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劝导、罚款、举红旗似乎都祛不了闯红灯的病根,深圳市两年前实行的穿“绿马甲”执法也因没有坚持而未收到明显效果,此次配套“绿马甲”戴的“绿帽子”是否真能另辟蹊径,起到治本之效? “提高闯红灯违 ...
此前,劝导、罚款、举红旗似乎都祛不了闯红灯的病根,深圳市两年前实行的穿“绿马甲”执法也因没有坚持而未收到明显效果,此次配套“绿马甲”戴的“绿帽子”是否真能另辟蹊径,起到治本之效?
“提高闯红灯违法成本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法律的施行不可能立竿见影,更有待于对人们行为习惯的塑造,继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夏正林说。
夏正林认为,“全国多地出台各种规定整治行人闯红灯,深层原因在于中国‘汽车社会’加速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行人‘凑够一撮’就不顾红灯绿灯,正是早期‘汽车社会’下行人路权意识淡薄和交通管理乏力的表现,其中牵涉社会、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因素”。
还有心理学家表示,闯红灯反映出的是对于“规矩”的漠视,如果不解决深层次原因,只是去单独地治理一个过马路,短期内在部分区域也许会有些效果,长期就难说了。
专家建议,治理行人闯红灯应在处罚方式多样化、交通设施人性化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更重要的是通过执法常态化推动行人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同时,红绿灯时间分配、人行天桥等交通设施的设置也应该更加人性化。首先是红绿灯时间分配更加科学,增加等待区域的遮阳设施等,此外还应尽可能实现人车分离,合理设置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等,使它们与邻近的写字楼、购物中心或居民楼连通,保证交通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