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在上海师范大学正式发布,报告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都市,以工作生活在这些都市的14-35周岁青少年为抽样总体。《报告》指出,在校青少年中,受教育程度越高,诚 ...
近日,《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在上海师范大学正式发布,报告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都市,以工作生活在这些都市的14-35周岁青少年为抽样总体。《报告》指出,在校青少年中,受教育程度越高,诚信观水平越低,半数青少年认为讲诚信会吃亏。(6月4月《新闻晨报》)
受教育程度越高,诚信观水平越低,这样的调查结果似乎完全违背了我们的理性常识。但结合生活实践,这一调查结果却似乎又契合了我们的日常感受。大学生的诚信观优于高中生,高中生的诚信观优于初中生,而初中生的诚信观低于小学生,这样的现象我们在生活中也不难观察得到。然而,如果因为表面上看来受教育程度越高而诚信观水平越低,就由此将诚信观的走低怪罪到教育头上,这是地地道道的歪曲事实的反智论调。
受教育程度越高,诚信观水平越低。这样的论调似乎在暗示,中国的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的失信,中国的教育在导向一种不诚信的价值,反而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最讲求诚信,但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受教育程度越高,诚信观水平越低,这样的现象只是一种耦合。在我国,虽然中小学教学内容中也掺杂了许多虚伪的东西,但总体来说,还是以诚信为基本价值导向的;虽然中小学教育行为中也不免失信的负面典范,但大体而言,也还是以诚信为基本规则的。虽然诚信教育可能流于表面化、形式化,这样的表面化、形式化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弱诚信教育的效力,但这很显然不是导致青少年诚信观逐渐走低的根本原因。
不难看出,诚信观走低并非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是年龄的增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规则的习得、认知逐步加深而导致的。简言之,年龄越大,受社会的熏染就越多,诚信观水平也就越低。而受教育程度,只是与年龄增长的耦合而已。如果因此就将诚信观的走低归罪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这是违背常识的谬误。
就此而言,在校青少年诚信观走低,主要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可能创造一个隔离于社会的真空环境,不可能外在于社会环境,必然受制于社会的影响,正是社会大环境导致了学校诚信教育的失败。所以讨论在校青少年诚信观的走低,归根结底还是要讨论社会的诚信缺失问题。教育,固然有培育青少年诚信观的任务,它确实也要为在校青少年诚信观的走低负起一定的责任,但如果将其视为根本的,就是地道的罔顾事实的反智论。
实际上,解决社会大环境中的诚信缺失问题,归根到底,除了依靠政府以制度保障诚信者的利益、惩罚不诚信行为之外,还是要依靠教育。当然,这里的教育不是中小学教育中流于表面化、形式化的诚信教育,甚至不是单纯地对诚信这一价值的教育,而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公民教育。教育的内容,是教育民众承担起公共责任、养成公共理性、形成公共意识、遵守公共规则;而教育的方式,除了宣讲,更重要的,乃是引导民众对于公共事务的深度参与、广泛商议。
受教育程度越高,诚信观水平越低,这种歪曲事实的暗示,这种罔顾常识的反智论调只能导向一个更混乱、更失信、更无序也更非理性的偏激社会,应该予以警惕。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媒体对于调查报告的曲解,如果是这样,这无疑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