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月4日晚宣布,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 ...
央行2月4日晚宣布,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稍具金融常识的人都懂得,此次央行打出的 “普降+定向”组合拳,包括去年两次定向降准,是基于当前实体经济继续疲软、经济过冷的迹象,以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特别是针对“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加大支农支小的信贷力度,支持经济运行的最薄弱环节。
但是,降准释放的可贷资金能否流入实体经济,特别是能否流入“三农”和小微企业呢?这就难说了。
“三农”和小微企业在经济下行中面临的压力更大,这一点无可置疑。如果让它们被迫去接受目前招摇过市的“高利贷”,必定死得更快。而它们又怎样去获得低价资金呢,这就不仅仅取决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了。
“信贷”这个词,特指银行贷款,但信在前,贷在后,首先是信用,然后才是贷款。没有信用,何以贷款?任何一家正规的商业银行,都是企业,都有盈亏,没有不想放贷款的。但它们在饥渴难忍的“三农”和小微企业面前,畏缩不前,望而却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三农”和小微企业,良莠不齐,信用度差,放出去越多,风险就越大,不良率就越高。因而信用缺失,是它们资金短缺的渊薮。
不乏有聪明的银行在信用度管控方面颇有建树。建设银行山西分行去年推广“助保贷”,就是由银行、政府和企业三方,共建合作平台,由政府设立风险补偿金,贷款企业缴纳相应比例的助保金,共同组建助保金池,以此作为增信手段,向入池的“三农”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此举的关注点在于,银行倚重政府的力量,让政府推荐放贷对象,助力信用把关。
业内权威人士分析,央行此次降准,大约覆盖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这些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和规模肯定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当我们开始享受国家普降的这些“甘露”时,不得不劝导“三农”和小微企业的经营者们,从我做起,给银行点信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