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级机构标普日前发布对中国31个省级政府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影响中国省级政府的信用度。 报告指出,中国省级政府已感受到经济增长显著放缓和房地产市场不佳带来的冲击。今年前8个月, ...
国际评级机构标普日前发布对中国31个省级政府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影响中国省级政府的信用度。
报告指出,中国省级政府已感受到经济增长显著放缓和房地产市场不佳带来的冲击。今年前8个月,部分省份的一般预算收入仅仅实现了低个位数的增长,远低于2010-2012年年平均20%-30%的增速。
不过,标准普尔信用分析师钟良表示:“我们预计公共财政改革将改善中国省级政府的预算管理与债务管理。这会部分减轻未来两年经济增长放缓对其财政状况的影响。”
钟良表示:“公共财政改革措施的快速实施将显著改善省级政府的财政透明度和责任制,并有助于改善其收支匹配程度。但是,如果实施进程缓慢,则很多省级政府的信用度会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而削弱。”
报告估计,中国31个省级政府中约一半的信用状况在投资级水平。“它们的信用状况未来两年(主要预期区间)可能将保持在这一水平”。但余下一些省份的信用状况则不那么乐观。
2014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江苏、山东、北京、江西、宁夏、青岛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总规模为1092亿元,额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超过六成。与往年一样,自发地方债普遍仍存在利率定价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今年十个试点省市无一例外都获得AAA评级,利率基本上都比肩国债。
而标普调查数据显示,在31个省级地方政府债试点中,东部10个中2个处于投机级别,东北部3个均为投机级别,中部6个中4个为投机级别,西部12个中6个为投机级别。北京、上海等华东地区则状况较好。
今年9月底以来,国务院、发改委和财政部陆续出台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防范企业债风险的一系列政策。
标普所指公共财政改革措施,应为9月1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新《预算法》,该法律将于2015年1月正式实施。
今年10月以来,财政部连下三文,对地方债的存量处置、增量融资均有指导意见。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地方政府融资中,修明渠、堵暗道的路径清晰。但其效果如何,还得跳出债务本身来看,这就涉及到中央与地方职责的划分等国家治理的大问题。
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陈立诚指出,新《预算法》着眼于修改前地方债“禁而不止”的局面,转而“以疏代堵”,在允许地方依法适度发债的前提下对发债主体、用途、规模、程序、监督和问责等方面作了严格规定,体现出以法治方式规范地方债务的治理思维。这种“开前门、堵后门、筑围墙”的改革思路,将原先不受约束的“隐形”发债权引导到法治阳光下,使之受到预算的规范和约束,从而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