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关于信用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网络 2014-10-17 22:10:22

一、抓住诚信建设的“牛鼻子”,治理政务失信“源头污染”政务诚信是整个诚信建设的基石、风向标和突破口,政府诚信对社会诚信有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果说社会失信弄脏的只是“水流”的话,那么,政务失信污染的则 ...

   一、抓住诚信建设的“牛鼻子”,治理政务失信“源头污染”

    政务诚信是整个诚信建设的基石、风向标和突破口,政府诚信对社会诚信有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果说社会失信弄脏的只是“水流”的话,那么,政务失信污染的则是“水源”,所造成的是“源头污染”。先辟谣后认账、只承诺不兑现、朝令夕改、数据掺水等是政务失信的突出表现。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主体之一,政府的信用信息不应成为社会信用建设体系中的例外。应拿出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推动建立公职机关和公务员队伍的诚信档案,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责无旁贷地引领“诚信中国”建设。

    二、依靠制度规约和市场主体遏制商业失信蔓延

    商务诚信是诚信社会建设中的关键领域。近年来,以食品安全为焦点的制假售假等商务失信问题,呈现出从城市向农村、从小店向大店名店、从线下向线上蔓延的态势。据商务部2011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签约的40亿份合同中,履约率只有50%,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经济损失达6000亿元。应通过市场引导的手段,用社会信用制度约束企业行为,让市场主体自觉诚信,为守信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要重视典型个案,对商业欺诈典型案例,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依法严查严处,不怕一时一事对增长和就业产生的短暂影响,实现良性发展。

    三、构建诉讼诚信体系,提升司法公信力

    不公开、不透明,往往成为滋生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的温床。拓宽司法公开渠道,通过全流程即时、全面公开,保障公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可以从制度上增强司法工作透明度,维护司法公信,确立司法权威。应以法官诚信司法体制为保障,强化对司法人员失信惩戒和权力监督力度,通过内外合力双向监督,最大限度遏制和惩戒诉讼失信行为,压缩司法不公的滋生空间。

    四、让诚实守信的精神丰碑巍然屹立,让诚信的正能量喷发涌流

    凡人善举,一诺千金,社会上诚信楷模大量涌现,诚实守信的精神丰碑就植根于我们的身边。在社会转型期,我们要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和道德自觉精神,通过可亲可近、真实可感的传播方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理念,大力表彰恪守诚信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营造强大的社会正气场,形成讲诚信就可赢得财富、繁荣和尊重的机制,建立起欠债者还钱、造假者受罚、诚信者获益、司法符合公理的体制,让更多的社会成员争守诚信、抵制失信,让诚信的正能量竞相喷发、充分涌流。

    五、运用诚信教育的黄金期,提升青少年的诚信水平

    青少年的诚信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诚信教育的未来。一些媒体过度炒作违信题材,形成负面教育;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学业成绩,诚信教育流于形式,难以入心入脑;一些家长诚信缺失,沦为反面教员。社会、学校、家庭应多角度入手,形成对孩子诚信教育的合力。比如:培育网络社会正能量,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创新教学方式,以体验式、案例式、讨论式、引导式教学,对孩子们进行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大力营造相互信任的社会环境;家长们要身体力行,不要让诚信教育成果一回家就被颠覆贻尽。

    六、对诚信蛀虫--“灰色中介”应严厉打击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灰色中介”机构,在考试舞弊、论文造假、证件伪造、信用卡违规套现、房价低评等各类违法、失信活动中,均有一些中介组织参与其中。其活动能量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令人咋舌。应摈弃对诚信蛀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暧昧态度,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打击“灰色中介”,清理其网络推广渠道,压缩其非法传播平台,消除其呼风唤雨、毒化社会风气的制度土壤。

    七、积极借鉴国际诚信建设的成熟经验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如“政府+市场”的欧洲模式、市场主导的美国模式、行业协会主导的日本模式等。无论何种模式,政府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建立政府与市场力量有机结合的诚信建设机制,对失信者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八、诚信体系信息安全防范不容忽视

    随着政府、企业、个人信息的大量汇集,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凸显。“棱镜门”事件表明,国外以技术手段窃取我机密的风险大增;国内的信息非法倒卖活动也相当猖獗。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海量信息的整合、传输、发布过程中,一定要采取严密防范措施,确保信息安全。包括:信息分级,涉密信息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离;权限分级,防止信息过于集中;加强内控,防范内部人员泄密。

    总之,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友无信不久,企无信不旺,政无信不治,法无信不威,国无信不稳,世无信不安!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征信大数据链的形成与应用探讨


联合征信研究 2018-03-30 09:59:38

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该理顺的“十大关系”


发现(智库版) 2018-03-22 09:42:04

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该理顺的“十大关系”


发现(智库版) 2018-03-07 14:10:40

2014年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怎么查


网络 2014-05-28 22:31:48

博鳌亚洲论坛组成人员(秘书长)


网络 2014-04-13 19:08:06

话语权的罪与罚


网络 2013-12-01 11:54:16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