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当前信用风险管控形势分析与思考

来源:网络 2014-08-04 12:06:54

  今年以来,银行业信用风险呈加快暴露趋势,对守住风险底线、推动银行业深化改革、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提出了重大挑战。为科学应对严峻的信用风险形势,笔者在对当前信用风险暴露表征、成因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入剖析的 ...

  今年以来,银行业信用风险呈加快暴露趋势,对守住风险底线、推动银行业深化改革、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提出了重大挑战。为科学应对严峻的信用风险形势,笔者在对当前信用风险暴露表征、成因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找准各方定位、推进风险化解、危中寻机乃至化危为机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当前信用风险暴露的主要特点

  (一)风险表现的全面性。银行业信用风险在行业、地区和客户分布上持续扩散。一是行业内整体反弹。从相关数据来看,全国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普遍呈加快暴露趋势,其中大型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劣变趋势更为明显。二是地域上普遍反弹。从去年二季度开始,银行业信用风险从珠三角、长三角到黄三角,由南向北呈阶梯式蔓延;今年开始,信用风险又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逐步扩散;而且风险开始出现在银行、信托、融资性担保机构甚至民间融资之间相互交叉感染的苗头。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压力较大区域和民间金融比较活跃的区域,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三是客户集中反弹。不仅大中型企业信用风险暴露加快,而且小微、农户贷款不良也开始普升。以山东为例,截至2014年6月末,山东大客户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0.26%,小微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0.4%,农户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1.61%。

  (二)风险发生的集群式。联保贷款,作为经济上行期解决企业融资担保难题的创新方式,却随着互联互保的非理性扩张和经济面的调整,“意外地”使单体客户风险被放大并蔓延及整个担保圈(链),引发担保圈(链)企业的“火烧连营”。调查显示,担保圈(链)一般沿产业链或行业在区域客户集群内构建,经营规模、整体实力、贷款金额等接近的企业之间更易形成互保,并通过关联企业、上下游客户、关系人等形成层层担保圈,涉及银行众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多米诺骨牌效应”已成为当前企业集群风险暴露的形象描述,甚至一家中小客户的突发风险即可诱发区域性群体风险事件。

  (三)风险暴露的复杂化。当前银行信贷“大户情结”的路径依赖依然存在,扎堆追逐本地优质客户,部分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甚至普遍跨区域授信,导致信贷资源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团集中。而这些企业多为当地支柱企业,政府、银行、企业与职工各方利益错综交织、互相博弈,关系经济金融社会秩序稳定。风险发生后,地方政府往往在“保银行”还是“保企业”中摇摆,涉及央企情况则更加复杂,由于央企在地方地位的相对超然性、银行客户关系维护的相对重要性,其地方子公司发生授信风险时,需理顺的关系更复杂多元、处置难度也更大。

 对信用风险管控的几点思考

  (一)定位要准。信用风险的管控首先应找准政府、企业、银行与社会的利益平衡点,在均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科学推进。而在这一过程中,监管应始终坚持对风险前瞻预判的核心主业,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客户的监测预警,及时提示风险、防微杜渐。风险暴露后,要借助专业优势,积极作为,推动地方政府调动各方资源加快风险处置,用政府信用填充市场信用不足形成的“信用空洞”,构建起“银行为主体、市场为手段、协会为依托、监管为协调、政府总牵头”的风险化解体系。

  (二)方法要活。信用风险管控应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一要区别对待。针对风险实际,一案一策,分类施治,既要对恶意逃废债务的失信企业严厉惩处,也要为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市场、有效益的诚信企业慷慨解囊,更要对经营无望的“僵尸企业”尽快处置。二要同业合作。指导银行业协会推进行业自律、合作和信息共享,完善大额授信联合管理和债权人联席会机制,形成大额授信管理和风险处置中的行业“共同音”,实现银行业“抱团取暖”、“抱团维权”、“抱团发展”。三要党政支持。加强与地方党政的沟通汇报,积极出谋划策,推动建立地方金融稳定基金或财政资金发起设立的担保公司,发挥各级党政部门在风险处置中的“稳定器”和“根据地”作用,增强市场信心。同时,还应注重加强舆论引导,避免因舆情发酵引发事态失控,推动形成有利于风险处置的舆论环境。

  (三)效果要实。善于从重大风险事件中反思和拓展信用风险管控思路。一是风险处置要扎实。要坚持真实处置,在充分暴露问题和风险的基础上,确保处置措施的落地,确保风险的一次性处置到位,不留问题和隐患。二是圈链解构要务实。担保圈链是风险集中爆发的导火线,必须真实解构,切断风险传递链。应主动选择部分代表性强的担保圈链,指导银行找准关键点,开展解构工作,并总结经验教训用于指导全部担保圈链的破解。三是责任追究要严实。要严格责任追究,建立远期风险暴露责任追溯机制,加大对上、对高管的责任追究力度,以惩戒的震慑力督促银行真正汲取教训。四是长效机制要夯实。组织对每个案例风险暴露原因、处置情况、经验教训进行梳理,逐一形成案例并在适当范围内共享,督促全部银行以此为鉴、警钟长鸣,动态、持续地反思、改进信贷管理,避免重蹈覆辙、屡查屡犯。

  (四)改革要深。信用风险的不断暴露,总根源还在于银行治理机制改革不到位。要善于化危为机,将信用风险集中暴露转化为推进银行治理机制改革的机遇,早日实现银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推动改革激励机制入手,形成权、责、利对等的激励约束体系,坚持业绩与风险考核并重,解决基层员工敬业心、执行力和责任感不强的问题。从回归经营信用本质发力,修改信贷制度,完善客户评级、日常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建设等薄弱环节,使信用管理真正“名实相符”。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为落脚点,协调各方尽快构建涵盖教育、征信、惩处的全方位、全区域信用体系,大幅度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无资可转、无处可逃、无路可跑,让信用真正成为企业和企业家的生命线、银行员工的声誉线,形成信用风险防范的整体社会环境。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经济日报:让互联网红利惠及每个人


经济日报 2017-12-04 09:56:00

央行扩大首套房认定范围


网络 2014-10-01 23:01:00

360的假公济私


2014-02-18 18:47:00

圆通丑闻


网络 2013-12-24 18:18: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