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问题频频挑战公众认知底、老人倒地“不敢扶”,这些问题凸显诚信缺失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 ...
食品问题频频挑战公众认知底、老人倒地“不敢扶”,这些问题凸显诚信缺失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在讨论报告时呼吁,需要完善具体可行的黑名单制度,同时应加快配套“信用”立法,完善奖惩制度,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3月6日《新华网》)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保障,然而,诚信缺失,诚信成为稀缺品质,却是不争的事实。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逃债骗贷,层出不穷的毒奶粉、细菌超标的月饼、毒豆芽等失信现象屡见不鲜;扶起跌倒老人之后反被讹诈,种种现象均表明构建诚信社会的迫切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善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不敢"假摔"的建议有着极强的现实性,是值得重视的。
“黑名单”制度不是没有,但却往往只在“内部”运行,而且成为“信息孤岛”,这也导致失信成本低,比如有些“老赖”就是有恃无恐。显然,“黑名单”制度必须要得到完善,而且要从“内部”走向“公开”,从而提高失信成本,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诚信缺失不只是体现在市场领域,也更不只是表现在老百姓身上,在我看来,完善“黑名单”制度,别忘记了“失信官员”。
官员失信,一方面是体现在个人身上,比如借了银行的钱不还,银行因为官员手中握有权力,也拿其没有办法,同时还体现在对老百姓的失信,这边向老百姓承诺要为民办事,那边却是对前来办事的老百姓表现得很冷漠。至于台上讲廉洁,台下贪污腐败的官员也实在不少;另一方面是体现在工作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官谣”,惩罚力度却很轻。记者调查发现,被处理的只有30%,大部分发布“官谣”的,均安然无恙。如果“黑名单”制度不增加对“失信官员”的惩罚,“黑名单”制度就不完善,这会严重影响到诚信社会的打造。
打造诚信社会,就要提高失信成本,让失信者处处受限制。更重要的是,无人能够例外,换言之,就是没有任何“特权者”。
打造诚信社会,当然要依法而行。而发布“官谣”,则有违犯滥用职权罪的嫌疑,如果能够依法而给予重罚,无疑能够为打造诚信社会出大力,当失信官员也上了“黑名单”,则会使“黑名单”更完善,也更具震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