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去年5月,南京市民郭先生到人行南京分行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发现有两家商业银行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查询他的信用记录,其中,某股份制银行分别于2010年9月15日、2011年3月11日以贷款审批、信用卡审批的名义查过两次,
近日据媒体报道,去年5月,南京市民郭先生到人行南京分行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发现有两家商业银行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查询他的信用记录,其中,某股份制银行分别于2010年9月15日、2011年3月11日以贷款审批、信用卡审批的名义查过两次,而郭先生只在该行办过信用卡,注销后既未申领新卡也未申请贷款。至于另一家擅自查询的商业银行,郭先生更是从未在该行办过任何业务。
郭先生认为,商业银行这一行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因交涉无果,去年末,他将两次擅查其个人信用记录的某股份制银行告上法庭,要求对方赔礼道歉。在今年1月的庭审中,该银行提出,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不算隐私,且该行是出于对客户进行“二次开发”目的才进行查询,加上获取信息后并未宣扬,因此“只查不宣”不算侵权。但郭先生认为,自从信息泄露后,他经常接到陌生电话和骚扰短信,损害结果确实存在,只是举证有难度。前不久,法院一审判决郭先生胜诉,但该行不服,已提起上诉。
应该说,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还是挺吸引人的眼球,因为银行因擅查个人信用记录被当事人告上法庭,倒是比较鲜见,这不仅提醒民众往后要“提高警惕”,增强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敏感度,更为银行敲醒警钟,要明白个人信用信息记录并非想查就能查,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几年,随着全社会的信用意识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信用状况。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布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对于已经采集入库的数据,中国人民银行采取授权查询、限定用途、保障安全、查询记录、违规处罚等措施保护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商业银行只能经当事人书面授权,在审核个人贷款、信用卡申请或审核是否接受个人作为担保人等个人信贷业务,以及对已发放的个人贷款及信用卡进行信用风险跟踪管理时,才能查询个人信用数据库。商业银行如果违反规定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或将查询结果用于规定范围之外的其他目的,将被责令改正,并处以经济处罚;涉嫌犯罪的,将被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由此可见,上述两家银行擅自查询市民个人信用记录的行为确实不可取。一则,不论银行采取何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对照央行的法规条文,银行擅查个人信用记录终究是属于明知故犯的违规行为。二则,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也明确保护人们的隐私权,其中包含个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私权利。延伸到这起事件,如果个人信用信息可以被银行随意查询,而后者不需承担任何责任,就将严重违背《侵权责任法》关于隐私权的立法目的。
也许,在相关商业银行眼中,“悄悄”地看一下某个人的信用记录只是芝麻绿豆的事,然而,若没有郭先生的一纸状告,倘这种擅自侵犯客户基本权益,置后者于不对等地位的行为一再发生,长此以往,对商业银行自身发展不会带来丝毫益处,因为这只会造成一个后果———失去客户的信任。总之,希望相关商业银行能以此为戒,以免因小失大。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