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码的索引功能及其在国家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1、代码的索引功能及其相关问题 所谓代码的索引功能是指在海量信息库中,代码对于其相关信息的快速、准确的定位。例如,在某个大型的信用系统中,通过代码,人们能够快速便捷地搜索
一、代码的索引功能及其在国家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1、代码的索引功能及其相关问题
所谓代码的索引功能是指在海量信息库中,代码对于其相关信息的快速、准确的定位。例如,在某个大型的信用系统中,通过代码,人们能够快速便捷地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功能来看,代码可以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代码与其所标识的企业法人构成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代码与企业法人名称都是某个企业的两种不同法定称谓;二是代码与标示其基本身份属性信息的表格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通过代码,人们能够非常迅速且准确地从代码基础信息库(企业基础信息库)中检索到企业身份属性的基本信息;三是代码与相应企业的信用信息建立起对应关系,通过代码,人们能够非常迅速且准确地从信用信息系统中检索到企业的信用信息。
要具有索引功能[1],代码首先必须在对法人的各种类型的管理以及法人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等各个发展阶段都得到普遍的运用。如果不同类型的法人以及法人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应用不同的标识和编码,那么我们就难以建立科学合理、便捷高效的社会公共记录体系,也会附带地出现这样两个结果:一方面,各个应用管理部门之间难以实现业务协同和共享;另一方面,这种技术障碍也为各部门实行孤岛式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屏障和看似合理的借口。因此,要实现不同编码体系下的信息共享几乎是难上加难的。
索引功能也为我们科学合理地认识信息社会条件下的宏观信息结构[2]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视野。目前,人们主要是从知识管理和数字图书馆的角度认识数据的宏观结构,将数据和信息区分为元数据与业务信息,使得大型数据库成为元数据库和业务信息库两个部分。但是,我们其实也可以从索引功能出发,将信息做另一种区分,即将大型数据库划分为基础信息与业务信息两个部分,而统一的标识编码即代码则通过其索引功能实现基础信息和业务信息的紧密结合。当然,这样两种区分其实并不矛盾,都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对象所进行的不同的分析和认识。例如,就第二种区分而言,我们也可以从基础信息和业务信息中抽取出各自的元数据。因此,这两种区分都为我们深入认识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数据与信息特征提供了很有用的方法。这两种区分可以应该被看作是我们对宏观信息结构的科学完整的认识。
于是,我们就根据前面有关索引功能的分析,对宏观信息结构做个完整的定义:所谓宏观信息结构,是指信息资源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海量化作用下,根据知识与业务管理的要求所发生的结构变化,是信息网络环境下社会公共记录的重要规律。构建科学合理、分工协作的宏观信息结构,应该作为信息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方向。
2、社会公共记录与社会信用
所谓社会公共记录,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机构甚至是企业所搜集、整理的、可以由社会公众公开查询并应用的、有关自然人或法人等各类社会对象的信息记录[3]。这其中包含这样几点内容:一是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是社会公共记录的主要搜集、整理与管理者,但是企业也可以通过各种机制搜集整理社会公共记录;二是社会公共记录与各类社会对象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三是根据各类社会对象的社会关系属性,社会公共记录具体划分为多种类型。政府部门所掌管的社会公共记录与其职能划分密切相关,因而我们也可以根据其职能分工划分不同领域的社会公共记录。比如,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有关企业法人的设立、变更、以及注销等的记录,税务机构有关企业法人的完税、偷漏税等情况的记录,等等。澳大利亚破产与信托服务局(Insolvency and Trustee Service Australia,ITSA)建立了全国个人破产案索引(The National Personal Insolvency Index,NPII)数据库,该数据库记录了1928年以来的澳大利亚个人破产诉讼案,具体内容包括:债权人的请求书、债务协定、个人破产协议、破产案例、已破产的遗产物业、资产控制令及典据等。NPII被看作是澳大利亚政府的一项重要公共记录。
与公共记录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公共信息。两者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公共信息所包含的范围更广泛,而公共记录则主要是指公共部门或公共信息记录机构所记录的与被记录对象相关的业务内容,也就是说公共记录是与特定对象相关的管理信息,那些有关全局性的公共信息则不属于公共记录的范围,如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资料等,这些信息是面向全体对象的。就政府而言,公共记录主要用于记录行政相对人的行政管理信息和资料。为此,这里将公共信息区分为两个部分:一般公共信息、公共记录。
公共记录与一般公共信息之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
(1)行政记录有些是不能面向社会公开的,只有行政相对人才能查询和纠正与其相关的信息,而一般公共信息则必须向社会公开。
(2)一般公共信息不存在基础代码信息与业务信息的区分,而公共记录则存在着这种区分,它以行政相对人的身份属性信息为基础。
(3)公共记录特别注重过程的管理,是对管理过程中有关特定对象的某种状态变化的信息累积。而一般公共信息则不存在这种含义。
(4)公共记录必须依赖一般公共信息而产生,是在合乎一般公共信息要求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社会信用也是一种社会公共记录,而且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公共记录。其典型性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综合性强。社会信用不仅与众多政府部门的职能业务相关,也与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密切相关,更与企业等各类法人相关,社会信用几乎将全社会的各类组织对象构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社会信用能够将很多看似无关的业务统一起来,成为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综合性手段。二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信用是个与非计划经济密切相关的概念,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市场经济一方面产生了对社会信用的强大需求,另一方面信用体系的完善也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信用也就成为一种公开的社会记录而为所有市场主体所关注。
当前,信息网络成为社会公共记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日益重要的技术手段。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人们通常只是记录与自身业务和兴趣相关的若干类型的信息,不可能将关于某个机构的所有的历史信息集中造册并记录下来;人们只能管理一些重大的经济社会信息,对部分内容进行归档管理,而对一般运行管理过程中的例行信息则由于数量庞大而难以实行集中有效的管理。因此,要完整地描述一个企业法人的全局信息,只能到不同的政府部门分别进行调查、搜集和整理。毫无疑问,这是与相对落后的技术发展条件相适应的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相对低下,不仅管理层级增加,而且管理幅度较小。但是现在,信息网络技术则使人们能够将全社会所有法人(不仅包括企业法人)从其产生、发展、日常运营、乃至于消亡的全过程的重大事件系统完整地记录下来并进行协同管理,从而不仅能够为政府机关把握全社会的宏观运行情况、对法人特别是企业法人实施精准管理和个性服务,而且可以为全社会对象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查询服务。所以,虽然很久以前人们就提到了社会公共记录,但是其实只有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社会公共记录”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实际上,自从2005年9月份新华信公司正式开通企业信用报告网上服务平台以来,国内几家主要的企业征信机构也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在运用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处理数据和提供服务。
3、宏观信息结构的管理含义
索引功能和宏观信息结构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信息资源管理规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也为我们正确处理当前电子政务建设以及与之相关的行政管理体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统一机构标识代码。标识代码看过去虽然很简单,仅仅是一串串数字,但却是海量业务数据库标识业务对象的最有效工具。然而如果不同的业务数据库应用不同的业务对象标识代码,那么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就难以建立统一的业务对象基本属性数据库,不同政府部门的业务数据也将难以无缝隙地、快速地集合起来,难以实现业务流程的重组,部门业务之间也就难以协同。
(2)合理界定基本属性数据库与业务数据库的部门职能。业务对象的基本属性信息数据库必须由统一的部门来集中收集、维护与更新,为各业务部门开展自身业务提供统一的、唯一合法的业务对象信息。同时,业务管理部门在开展业务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将业务对象的有关基本属性的变更信息及时反馈给基本属性数据库的专门管理部门,以便为其他业务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业务对象基本属性信息。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