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今年2月与网友对话时表示:“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 ”当前,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打造阳光、透明的法治政府,提升政府
温家宝总理今年2月与网友对话时表示:“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 ”当前,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打造阳光、透明的法治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制度建设打造信用政府
今年1至6月,全省共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棚户区改造29.7万套,占国家与我省签订目标任务数38.13万套的77.9%,开工率居全国第6位,超额完成原定6月底开工率60%的目标。这一积极作为,既彰显了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也体现了调控房地产市场令出必行的诚信,受到群众衷心赞扬。
政府信用,具有示范作用。自2002年我省启动“信用安徽”建设以来,全省各级政府推动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行政公信力得到较大提升。 2006年12月,省政府出台《安徽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监督办法》,严格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并建立异议审查制度,明确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公民对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存在异议的,可向备案监督机关提出书面审查建议。 2010年,省政府法制机构依法对27件省政府部门报送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前置审查,并对其中16件提出合法性审查意见;对公民提出异议审查申请的5件市政府规范性文件,依法进行审查处理,确保了“红头文件”的权威和公信力。
同时,我省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建设,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目前,重大行政决策意见听取和听证制度、集体决定制度以及合法性审查制度普遍建立,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各地、各部门还充分发挥专家论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共召开各类听证会1000多次,吸纳合理意见7000多条,有效减少了决策失误给政府公信力带来的损害。
今年初,我省又出台暂行办法,对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的行为,落实责任追究,推动政府信息规范发布,打造阳光、透明的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多种因素制约公信力提升
随着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全省各级政府公信力不断强化。不过,个别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具体行政行为中的失信现象,仍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的公信力。
日前,桐城市民论坛上有网帖抱怨,横跨该市龙眠河的海峰桥,原计划2009年建成,至今仍未完工。记者的调查和桐城市建设局的答复证实,由于当地在东西两岸拆迁工作未完成时,即启动建桥,导致工程因拆迁受阻,时建时停。尽管桐城市建设局表示将在5个月内完成剩余工程量,但政府公信力已因工期一再延长而受损,多位市民在跟帖中对5个月完工的前景表示怀疑。
“类似这样因决策目标未落实而损害政府公信力的案例,并不鲜见。 ”安徽行政学院教授昂永生认为,尽管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日趋完善,但盲目决策、草率决策现象在少数地方还比较突出。“有些基层政府在决策时不深入调查了解,不注意广泛听取社会公众和专家意见,不进行充分论证,甚至有个别官员将绕开规定程序的决策视为‘魄力之举’,造成决策与实际相背离,难以执行落实,影响群众对政府的信心。 ”
昂永生表示,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的实施,各级政府的政务透明度有所加强,但与社会公众要求相比,仍有一定距离。“突出表现在个别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处理突发和负面事件时遮遮掩掩,想通过‘捂盖子’的方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结果适得其反,丧失了舆论主动权,造成政府公信力受损。 ”
根本之道在于依法行政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省政府法制办依法行政指导处处长焦凤君说,政府信用建设,根本之道在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使权力在法的轨道内运行。依法行政的主要内涵,是职权法定、程序法定、权责统一,政府对自身行为后果承担法定责任,这既可以减少违法、违规行政行为本身对政府公信力的破坏,同时也强化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约束力,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
今年6月,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下发意见,要求进一步规范市县政府行政决策,将意见征集、听证和风险评估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序,并强调落实重大决策实施后评价制度,通过民意反映、抽样检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
“不仅仅是决策,在政府行为的其他方面,都应当允许和引导群众依法、有序参与,以更大的力度和更切实的措施,推动政府信息公开,通过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创造条件,让人民更好地了解政府、监督政府,形成和谐、互信的良好局面。 ”安大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表示。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建立在广大政府工作人员讲诚信、说实话、办实事的基础上。王云飞认为,应当对公务员的个人道德素质提出明确要求,“将强化对官员个体行为的约束,作为建设政府信用的切入点。 ”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