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信任危机下各方怎圆其说?

来源:光明网 2011-04-29 14:33:38

4月22日上午,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中心小学,251名小学生因食用蒙牛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有关部门立即对学校库存牛奶进行封存并对事故原因展开调查。26日,榆阳区食安委公布检测结果显示,251名小学生出现恶心等症状前饮用的蒙

    4月22日上午,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中心小学,251名小学生因食用蒙牛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有关部门立即对学校库存牛奶进行封存并对事故原因展开调查。26日,榆阳区食安委公布检测结果显示,251名小学生出现恶心等症状前饮用的蒙牛学生奶未检出致病菌,符合国家饮用奶标准。面对检测结果,中国乳协会表示:不排除学生间情绪的互相干扰与传染。

    国人尚对三聚氰胺事件心有余悸,近期被曝光的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等等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到风口浪尖,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让老百姓应接不暇、难以招架。众多刚迈进小康生活没几年的群众对“吃”的问题怨声载道,信任危机下“敢不敢吃”拷问着食品生产者的良知,谁希望听到生产食品的工人说,“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不负责任的食品生产者已经在道德底线的边缘不断的拨动劳动人民敏感的神经。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对已曝光的企业,群众自然是丧失信心,置之千里。那对200多名小学生喝牛奶出现恶心、腹泻的症状,人民大众的信赖感就只换回中国乳协一句 “学生奶中毒或为情绪传染”?中国乳协发的是“明抢”还是“暗箭”?到底是奶的问题还是朝气蓬勃的小朋友一个传染一个,一个呕吐其他人也学呕吐,呕吐完了不过瘾再来传染腹泻,200多人都上吐下泻的进了医院?这样的逻辑岂不是在质疑中国人的智商?

    事故一出,榆阳区教委副局长尹增刚就否认学校存在管理问题或漏洞的说法,事发前一周,该局曾就“蛋奶工程”做过专项检查,并对鱼河镇中心小学从4月11日开始给学生发放鸡蛋和牛奶的说法予以否定,他表示,蛋奶工程有特定的对象,主要针对农村寄宿学生和部分贫困学生,各校从开学第一周便已开始,“不存在本月开始的情况”。看来教育局与学校并没有在接受采访前接洽,就某些问题达成一致。

    该校校长庞国怀接受采访时证实,在事发前,学生所喝大部分是产自呼和浩特的酸奶,产自宝鸡的蒙牛纯牛奶是第一次发放给学生。这还了得?第一次发放就出这么大的问题?!不过恰好大家众口一词,原因不在学校,不在教委,不在牛奶,而在学生!

    蒙牛称可能是孩子们7点多跑步锻炼后,空腹喝了冷牛奶,身体出现乳糖不耐症,对于这一点,有业内人士表示,空腹和牛奶会影响营养吸收,但同一事件事发机率如此高,蒙牛回应显得牵强。

    面对质疑,蒙牛负责人表示,据他们调查,学校只有16人在医院检测出腹泻症状,其他孩子都是在老师询问时才说不舒服的,并非是251名孩子同时出现腹泻症状,“而鸡蛋和牛奶一起吃,也容易出现身体不适”。这里我要问质疑下蒙牛的价值观,难道16人腹泻就可以不予理睬,只有升级到251人集体腹泻才当回事吗?鸡蛋和牛奶一起吃是容易出现身体不适,但学校是周二周四早餐发鸡蛋,周三周五早餐发牛奶,难道学生们都是把周二的鸡蛋留到周三跟牛奶一起吃?各方不从自身找原因,统统把矛头指向不掌握话语权的孩子,可怜的祖国未来花朵只有用自己受伤的身体与心灵证明问题不在自己身上,好一个言传身教,跑肚拉稀不能怨别人,只能怪自己!

    信任危机下企业、政府机关应从自身方面查找原因,不能一味的为保护自己的品牌与形象而把老百姓愚弄于股掌,只有尊重人民,让他们真正的了解事情原委,广大人民群众才会积极的做你的后盾,才会主动为你竖起一道抵御风险的屏障。

    市场经济是秩序经济,但在充满各种诱惑的社会里,经济秩序不断被金钱名利所冲击,人为的造成了众多食品安全事件。企业为追求利益对大化,领导阶层知法犯法,不是以科技带动生产力,而是想方设法偷工减料、偷梁换柱,不把人民的生命健康当回事。上行下效,决策层面的不法行为终将影响到企业,危害到社会。对企业管理人员要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对整个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抓道德、重责任的强大舆论氛围,让那些想不正当谋利的人在舆论压力下守法自重。

    立法方面,国家要健全针对企业经营、竞争的立法工作,明确法律底线,对违法的企业绝不姑息迁就,决不能因为企业为国家创了多少利税而网开一面,要记住,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要同一切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作斗争。国家监管部门也要以身作则,不要等到记者明察暗访把事情曝光了,监管部门才去查处,怎样预防企业的不法行为,将各种恶性行为扼杀在初期阶段应是监管部门的着力点。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信用卡裸奔 “盗刷险”救命?


网络 2014-09-17 23:47:48

地方债,信用评级“准”吗?


网络 2014-06-30 15:06:37

“无人监考” 能否考出诚信?


新华网 2014-05-27 19:21:49

企业环境信用评级为何难亮红牌?


中国发展门户网 2014-03-27 11:07:39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