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暨第七届全国信用体系建设交流年会于今日在北京举行。在以“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公民社会?道德规范?政府公信?法律保障”为主题的第二分论坛的讨论中
2011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暨第七届全国信用体系建设交流年会于今日在北京举行。在以“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公民社会?道德规范?政府公信?法律保障”为主题的第二分论坛的讨论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扬发表论坛主题报告,他认为随着城市化建设,国人的审美价值观正逐步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审美的价值标准出现变化,这需要我们用强有力的概念做支撑。第二是文化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文学的影响不再是从乡村到城市,而是从城市辐射到乡村,因而网络技术对文学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学是考验城市化进程中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经济发展到现有程度,实际上是文化问题。只有文化环境为信用建设提供服务,信用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实施起来。
以下为相关文字实录:
杨扬:谢谢,我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上平时交往当中,当然也有经济、企业,但是在这样一个场合,经济方面的会议上讲是第一次。城市化问题我倒是写过文章,也在上海做过演讲,那是90年代中期我曾经有一个演讲,主要谈一个问题就是城市化进程当中中国审美方式的演变。因为如果我们对中国文学比较熟悉的话,特别是20世纪文学大家比较熟悉的话,大家基本上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当中那种经典作家、经典作品主要都是写农村文化、乡土文化为主。大家想想鲁迅小说,《祝福》、《祥林嫂》等等,他写的最好的作品主要是乡村。20世纪文学作品当中大家反过来想想写城市生活写的好的很少,不仅很少,很多作家在写城市的时候,因为中国现代化城市比较标志性的城市大概就是近现代以来主要以上海为例。所以一写到上海城市生活,绝大部分作家都是骂,就觉得城市是一个地域,是一个邪恶的地方,而乡土就是充满诗意。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呢?我们谈现代社会,包括讲城市化等等,我们今天讲的信用、环境。这实际到涉及到是一个价值观念的问题,我因为具体从文学角度来讲,我们的文学记忆、包括审美习惯,我们整个经验的积淀当中一想到什么是美,什么是有价值的,总会想到以往的乡土文化来。关于城市当中的经验,文化经验和文化积累这在我们的中国文化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就比较少。所以从文学当中大家想想写城市写的比较好的到底是哪些作家?哪些作品?所以这些年大家也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张爱玲大家谈的很多,到了倒胃口的程度。现在恨不得找到张爱玲的东西,书商都是绞尽脑汁。为什么张爱玲这样的作家会持续大家会有关注的热情。另外一个就是像北大出版社出版以欧凡的上海摩登,他里面涉及到一个是30年代一个上海的城市情景,讲了很多,就是上海的种种。里面有很多都是主要写上海生活一些作家,像我们学校原来的老师穆思因等等,为什么这些作家在这些年大家的阅读兴趣慢慢高起来,而且是持续升温。这个我想实际上我觉得不仅仅大家是对这些作家作品有什么兴趣,我是觉得是从文化累计的角度来看,20世纪中国的城市文化这样一种经验在文学上的表述太少了,而成功的更少。但中国社会,特别是当代社会,大家都知道从改革开放以来是一个重新城市化进程加剧的过程。中国要现代化,现代化最好一个方式就是城市化。任何现代化国家大概都没有摆脱过城市化这样一条道路。所以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城市化当然是首选的方式。这个过程当中文化上的城市化这样一个表达,他需要有一个历史经验,你不可能平白无故进行创造。这样的经验,这种文化资源到哪里找呢。从文学上来说,30年代的上海、40年代像张爱玲这样的创作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追捧。我想从文学的整个资源关系上来看这些作家特别是写城市生活这些作家和作品受到我们现在很多读者包括作家的关注。现在中国作家里面写农村生活最好的是两个作家,一个就是莫言,一个就是贾平凹。莫言一想到就是红高粱,当然是乡村,不是城市的。那么贾平凹,我想他是从农村进到西安之后,他觉得这个城市是一个废城,一回到农村就觉得非常好。莫言他也写城市,他写的是什么城市?现代中国你要写乡村,原来的乡村也已经不存在了。所以现在的乡村,莫言前几年写了一个作品就是屠宰的一个专业村,这些村里面的人,大家就是给牛注水,牛活着给牛嘴里注水,然后牛就重了然后就当牛肉卖。所以这是以前乡村没有的,这是农村城镇化当中所呈现的现象。从文化线上来看,我们现在的作家想表现的东西跟英国革命时期很像,都处在转型时期,生活社会都很混乱,但又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规范,所以在文学上他的表达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成功的范例不多。我是因为从文学角度去看,在这个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之后,我们审美方式上出现了很多的变化。我不是直接讲诚信,而是跟诚信相关的一些文化、社会环境。
审美价值上出现哪些变化呢?我想第一个变化就是审美的价值标准,原来我们认为大地是美的,树林是美的,城市很多人认为是钢筋、水泥的生灵,觉得城市至少是一个否定意义上的概念。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之后,人们开始正面注意到城市,城市在人类审美过程中有没有积极作用,所以这是对我们现代特别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出一个挑战。从城市化角度看待我们的文学审美,有没有。到了今天我们表达城市,我们表达生活是不是有其他的可能性,从文学的角度。大家想北京,基本上老北京就想到老舍,新北京呢?从文学商来说,如果找一个文化符号的话就是王朔,这个北京人也不是正面形象,也没有一个稳定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变化之后如果我们要找一种文化的符号来表达北京,怎么来表达?这个作品有没有,我想肯定是有的。上海当然也是很多,文学史上30、40年代反映上海生活的作品很多,精品的很多,包括矛盾的职业,包括后来张爱玲等等。但是当代的社会也没有很多的论述,所以90年代有长恨歌,也有批评意见,他里面塑造形象很多人觉得至少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好象跟上海的生活和上海的大读书的文化还有距离。我为什么讲这个呢?跟我们经济角度,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就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我们中国生产这么多产品,好象没有文化上一个支撑的东西。所以这里面就说文学创造,包括我们的文学上的表达实际上是做文化上的一种东西,这是一个很大的东西。从我们当今的城市文化的表达上来说,北京我不太了解,上海的角度来说没有找到非常强有力的文化符号。上海每年文学上面的综合报道都是我写的,基本上都在一万字左右,写了将近十年了。写的过程当中我就觉得越写这个好象越把握不住,一方面社会发展很快,一方面比较明确的概念表达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包括一个城市的文化经验,你用什么样的概念来表达?现在从文学上还有一个现象,我们以前的文学都有很强烈的震撼力。现在的文学越来越趋向于微观型,主要是以日常生活方式体现出来。
从历史经验来说,我觉得从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来说,特别是文学本身来说,经过了改革开放这些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需要一些强有力的概念需要支撑,现在这种强有力的概念确实到了应该形成,提炼,获得的时候,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任务。至于具体怎么做,我觉得还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所以这是一个价值观念上出现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另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后,技术手段上也提供了新的方式,现在网络文学,网络写作非常流行,这个对于文学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我觉得网络文学、网络技术对于我们审美价值的影响,相当于第二次白话文,五四时期是用白话替代文言,到了今天我们处在网络替代原来的书面写作。从文化发展的前景来说,可以想象100年以后网络的发展前景很大。包括现在的诺贝尔文学奖,国内的矛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我们谈的文学都是纸质上的,网络上的文学这些思想表达都在评奖的视野之外。随着网络越来越强势之后,以后大概诺贝尔文学奖要么关注网络文学,要么就会逐渐消退下去。网络的核心地位就跟城市有关系,城市是网络的中心地带。整个社会文化、文学的影响不是从乡村到城市,而是从城市辐射引领乡村。这个从文化结构来说他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所以网络技术对于文学的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化进程是为网络铺垫,不仅在技术上提供大量手段,而且为他培养大量网民,包括发展空间。所以从我们研究角度来说它的发展前景非常大。如果要讲信用当然是针对全社会的,从中国社会来说要有一个抓手,怎么抓?城镇,如果城乡、城镇都做不到信用体系,我们的文化环境都不能够为这些信用建设提供服务,更不用说在乡村了。所以从今天我们谈城市化过程当中的信用体系建设,我觉得文学实际上是考察这方面很好的一方面,这个领域。我的介绍主要就谈这些,谢谢各位。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